第108章 化雨 (第1/2頁)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春時節,葉知秧帶著考察團來到嶺南一個偏僻的山村。這是明德堂新開展的"鄉村教育考察計劃"的第一站。
"先生,前面就是'竹光學堂'了。"同行的當地官員指著山坡上一座青瓦房,"這是去年新建的,很有些特別。"
拾級而上,遠遠就聽見琅琅讀書聲。但不同於尋常學堂的經文誦讀,這裡傳來的是孩子們活潑的問答聲。
"老師,這棵竹子為什麼比別的長得快?"
"因為它長在向陽的地方,土壤也更肥沃"
走近一看,原來學堂是建在一片竹林中。十幾個孩子正跟著老師在竹林間穿行,邊走邊學。
"歡迎葉先生!"領頭的是個年輕教習,正是明德堂畢業的李寶春,"讓學生們打擾了。"
葉知秧擺擺手:"繼續上課,我們旁聽。"
李寶春轉向學生:"剛才誰要問竹子的生長規律?來,我們一起觀察"
他指導孩子們記錄不同竹子的生長狀況,然後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有的竹子長得好,有的長得差?土壤、光照、水分各自起什麼作用?
"這節是什麼課?"葉知秧問同行的師生。
"我們叫'活學課'。"李寶春解釋,"就是把自然觀察、算數、寫字等知識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研究竹子,既能學習植物知識,又能練習計數和記錄,還能理解在地理環境對生長的影響。"
正說著,一個孩子舉手:"老師,我家的竹林長勢不好,能不能用今天學的方法改良一下?"
"好!"李寶春說,"明天我們就以這個為課題,大家一起研究。"
葉知秧看得連連點頭。這正是她一直倡導的"活學活用"。
課後,李寶春帶領考察團參觀學堂。除了常規的教室,還有工藝室、試驗田、小型氣象站。更特別的是一面"智慧牆",上面貼滿了學生們的觀察記錄和創意想法。
"這些都是孩子們自己寫的?"葉知秧仔細翻看,內容涉及農事、手工、天氣預測等各個方面,雖然稚嫩但很實用。
"是的。"李寶春說,"我們鼓勵孩子們記錄生活中的發現。有趣的是,他們的觀察往往特別細緻,想法也很新奇。"
他指著一張紙:"比如這個學生髮現,在竹林裡種黃豆,不但不影響竹子生長,反而能讓土壤變得更肥沃。這個發現後來被村裡採用,效果很好。"
"妙啊。"葉知秧讚歎,"這才是真正的學以致用。"
正說著,外面傳來熱鬧聲。原來是放學時間,家長們來接孩子。但不少家長沒有立即離開,而是聚在學堂前的空地上,有的在交流種植經驗,有的在學習認字,有的在討論新學到的技術。
"這是我們的'夜校'。"李寶春解釋,"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學的東西很實用,也想學習。所以我們就利用晚上的時間,請一些懂行的村民來教大家。"
葉知秧正要深入瞭解,突然聽到一陣爭執聲。原來是兩個村民為了一塊地界起了紛爭。
讓人意外的是,雙方不是大吵大鬧,而是主動來找李寶春評理。更讓葉知秧驚訝的是,李寶春沒有直接判斷,而是讓學生們一起參與討論。
"這是個很好的實踐課題。"他說,"首先要學會測量土地,然後要查閱契約文書,最後還要考慮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
在孩子們天真卻不失智慧的建議中,兩個村民漸漸冷靜下來,最後竟然主動達成了調解協議。
"這些孩子,"其中一個村民感慨,"想得比我們還周到。"
晚上,李寶春召集全體教習開會,總結經驗,規劃未來。葉知秧欣喜地發現,這些年輕的教習不但保持著明德堂的理念,還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做了很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