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教育 (第1/2頁)
頂蕩八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寒冬的京城,暗流湧動。一場針對教育改革的大規模攻勢正在秘密醞釀。
"先生,您看這個。"王子明將一疊密報呈給葉知秧。這些天,各種不尋常的訊息接連傳來:
江南世族暗中串聯,準備聯名上書;
西北軍鎮突然調動兵馬,意圖不明;
邊境傳來異動,似有人在挑動部族情緒。
"果然來了。"葉知秧神色凝重。她早就預料到,守舊勢力會尋找時機發起總攻。這次災害雖然得到控制,卻給了他們可趁之機。
正說著,蕭遠珩匆匆趕來:"周家的周元瑾聯合幾位重臣,要在明天的朝會上正式提案,叫停教育改革。"
"理由呢?"
"說是這次救災暴露出新式教育的弊端。說什麼'輕農重商''蔑視禮法''動搖根本'"
葉知秧冷笑:"倒是挑了個好時機。災後百姓困苦,正是人心浮動之際。"
這時,林月笙也來了。這位年輕的皇帝已經看清了形勢:"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行動。他們不只是要否定教育改革,更是要否定整個新政。"
"不錯。"葉知秧說,"這些年的改革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他們一直在等機會,現在終於按捺不住了。"
"那我們該如何應對?"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葉知秧胸有成竹,"讓我們看看,到底是誰的準備更充分。"
第二天的朝會果然暗潮洶湧。周元瑾帶頭宣讀彈劾奏章,列舉了教育改革的"種種弊端":
"輕視經典,動搖國本;"
"男女同校,有違禮制;"
"工商之學,誤人子弟;"
"異族入學,留患無窮"
他說得義正詞嚴,臺下不少大臣頻頻點頭。但就在這時,一個清朗的聲音響起。
"臣有本奏。"
說話的是一位年輕官員,正是明德堂第一批畢業生。他從袖中取出一份詳細的報告。
"諸位說教育改革輕視經典,那請看這份統計:新學制下,學子們對經典的理解比從前更深入。因為我們不只教他們背誦,更教他們思考和運用。"
他接著展示了更多資料:
新科出身的官員,政績普遍優異;
男女同校的學堂,不但沒有亂象,反而培養出許多優秀人才;
工商之學的推廣,促進了經濟發展,減輕了賑災負擔;
異族學生的加入,化解了邊疆矛盾,促進了民族融合。
"最重要的是,"他擲地有聲地說,"這次救災的成效,正是教育改革的最好證明。如果沒有這些年培養的人才,如果沒有各地學堂的協作網路,災情絕不會控制得這麼快!"
這番話引起了共鳴。更多的官員站出來作證:有的講述親身經歷,有的展示具體資料,有的分享實地調查。
正說著,忽然又有緊急奏報送到:原來西北軍鎮的調動,是為了支援災區;邊境的異動,是部族首領主動請纓,要派人協助救災。
周元瑾的臉色變得難看。顯然,他低估了教育改革的影響力。那些被他們認為"誤人子弟"的新式教育,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整個社會。
但守舊派還有後手。一位老臣站出來,說教育改革"用度浩大,耗費國力"。
這時,戶部的一位年輕官員拿出了詳細的財務報告:"請諸位看看這些數字。教育投入看似增加,但帶來的收益遠超支出。就拿這次救災來說,正是因為有了防災預案和及時行動,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守舊派的攻勢一次次被化解。但最後,周元瑾使出了殺手鐧:他聲稱掌握了明德堂"勾結異族,意圖不軌"的證據。
殿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