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阿希姆雖然放棄了從內政上下手對付敵人的計劃,但依然不肯老老實實地和奧斯曼打一場中世紀戰爭。
那個時候戰爭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圍城戰,顧名思義,即為一方處於城堡內,一方處於城堡外的戰役,還有一種是遭遇戰,即雙方都處於城堡外發生的戰爭。
由於中世紀的貴族和所有財產都在城堡中,因此一旦進攻方打下城堡,也往往意味著這場戰爭的結束,正因如此,圍城戰往往是一場戰爭的關鍵,遭遇戰通常作為過程服務於圍城戰。
阿希姆根據這個特點創造了一種“掐尖”的進攻方式,他首先會勘察出奧斯曼的主力部隊在那塊區域,然後派一小股士兵假裝去進攻遠離奧斯曼主力部隊的一處要塞,這時候,一道選擇題就擺在奧斯曼人面前,是讓整個主力部隊遷移過去?還是分離出一支部隊去支援?
如果奧斯曼人選擇遷移主力部隊掉頭攻擊,那麼這一小股士兵會很快遠離要塞,奧斯曼人無疑會把時間浪費路程上,即使奧斯曼人擒獲這些士兵,也遠遠不夠彌補他們損失的戰略空間以及時間。
而如果奧斯曼人選擇分離出一支部隊去進行支援,這時候,阿希姆就會派出他提前選好的一些輕騎兵,讓他們僅攜帶武器和幾日的乾糧,以幾倍於這支奧斯曼軍隊的人數剿滅它們。
這時候擺在奧斯曼面前又是一道選擇題,如果他們選擇用主力部隊反擊,那麼依賴輕騎兵移動速度快的特點,這些人可以迅速地撤離。可如果選擇不管不顧,這些輕騎兵將會和之前圍城計程車兵一起,進攻並拿下要塞。而奧斯曼人如果繼續派出小支隊伍回程,只要不是主力部隊,阿希姆就可以一直複製之前的打法,不斷地圍城打援。
不僅如此,阿希姆還力求每一次進攻的方式都讓奧斯曼人出其不意,不讓對方摸清楚自己進攻的規律,他會在即將打下要塞的時候,讓所有部隊放棄進攻,立即撤離,然後靜待奧斯曼人的支援軍。
按照這個打法,阿希姆在接連三個月內沒有攻打下任何一座要塞,然而卻大大地削減了奧斯曼人的戰力,因為他很清楚,這場戰爭,不是匈牙利的城堡和奧斯曼的要塞之間的對決,而是匈牙利人和奧斯曼人的戰爭。
因為說到底,無論是世上再堅不可摧的牆壁,只要毅力足夠,用鋤頭總是能夠挖穿的,然而城堡之所以難以攻克,並非由於城牆有多高,城門有多厚,而在於要和裡面的人作對,這也是為什麼漢尼拔當初寧肯讓軍隊翻越比利牛斯山和阿爾卑斯山,也要繞到羅馬軍背後進行攻擊的原因——世間最困難的事莫過於與人作對。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只要不是和人作對,再難的困難也不算難。
然而即使如此,對於奧斯曼來說,他們此次戰爭只出動了一小股軍隊,仍然有相當多的兵力沒有投入到和匈牙利的戰爭中來,未來的戰局仍未可知。
可是到九月下旬的時候,突然發生的一件事,不但匆匆結束了這場發生在奧斯曼和匈牙利之間的戰爭,也改變了奧斯曼帝國的命運。
奧斯曼帝國在連年的征戰中獲得了不少土地,蘇丹穆拉德三世的驕傲亦是如國土一般越發擴張,而這時,在奧斯曼帝國的東邊,同樣也有一個冉冉升起的新帝國,他們的統治者是一位韃靼人,名叫撒馬爾罕。
雖然韃靼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撒馬爾罕是一個沉著冷靜的人,他可以一夜坐在桌前研究棋局的走勢,他很有威望和智慧,統一了當時處於四分五裂的遊牧民族,並用其快速地擊敗了當時中亞的幾個小國,並將它們的土地連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更強大的國家。
由於奧斯曼和韃靼人的領土如此靠近又如此龐大,因此總是有人會將穆拉德三世和撒馬爾罕一起相提並論,撒馬爾罕對這位和自己同出一教的年長者保持著謙遜友好的態度,然而,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