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de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瑞士的空氣凜冽,帶著阿爾卑斯山脈的寒意。
林宇站在酒店的落地窗前,俯瞰著這座靜謐的城市,心中卻翻湧著波濤。
公益生活化計劃的推行比他預想的更加艱難。
掌聲和鮮花過後,是更深層次的阻力。
不出所料,傳統公益組織率先發難。
他們召開新聞釋出會,措辭嚴厲地批評林宇的計劃“天真”、“理想化”,甚至“譁眾取寵”。
老牌公益機構負責人,頭髮花白的威廉姆斯先生,更是公開指責林宇“擾亂公益秩序”,試圖“顛覆”傳統公益模式。
部分保守人士也加入了聲討的行列,他們認為林宇的計劃過於激進,缺乏可操作性,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一時間,各種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充斥著各大媒體,林宇彷彿站在了風暴的中心。
蘇瑤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握住他的手,給予他無聲的支援。
林宇深吸一口氣,眼中燃燒著堅定的火焰。
“他們質疑的不是我,而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他轉身,語氣堅定,“我要讓他們看到,公益不是高高在上的施捨,而是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
他開始行動。
不再依賴於媒體的宣傳,他深入民間,走訪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他傾聽貧困山區孩子渴望知識的聲音,記錄下殘障人士對平等參與社會的期盼,感受著孤寡老人渴望陪伴的孤獨。
他將這些真實的故事,不加修飾地整理成冊,配上照片和影片,釋出在網路上。
這些故事,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
一位失去雙腿的年輕女孩,用她燦爛的笑容和頑強的毅力,感染了無數人;一位年邁的鄉村教師,用微薄的收入資助貧困學生,他的故事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網路上,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站出來支援林宇,他們分享自己的公益故事,表達對“公益生活化”的認同。
輿論的風向,開始悄然轉變。
威廉姆斯先生看著網路上一邊倒的支援林宇的評論,臉色鐵青。
他狠狠地將手中的報紙摔在桌子上,咬牙切齒地說道:“這小子,還真有兩下子……” 他拿起電話,撥通了一個號碼,“計劃有變,我們需要採取更強硬的措施……” 電話那頭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我知道該怎麼做……”
威廉姆斯聯絡的,正是“國際公益評估協會”的會長,一個在公益圈子裡德高望重,卻又爭議頗多的人物——約翰遜。
約翰遜素以觀點犀利、言辭尖刻聞名,他撰寫的公益理論著作,被許多傳統公益組織奉為圭臬。
接到威廉姆斯的電話後,約翰遜立刻召集協會成員,開始對林宇的“公益生活化”計劃進行“學術”上的剖析。
幾天後,一份措辭嚴謹、邏輯縝密的報告出爐了。
報告從理論框架、實施路徑、可持續性等多個維度,對林宇的計劃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並得出了“不切實際、難以推廣、風險極高”的結論。
這份報告迅速被各大媒體轉載,一時間,林宇的計劃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林宇看著這份報告,不禁冷笑出聲。
報告中引用的理論,大多是約翰遜自己杜撰的,而所謂的“資料分析”,更是漏洞百出。
他明白,這是一場 有預謀的攻擊,目的是要將他徹底打垮。
壓力如山般壓在林宇的肩頭,但他並沒有退縮。
每天晚上回到家,蘇瑤都會為他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
她知道林宇喜歡吃辣,特意做了他最愛的水煮魚。
看著林宇疲憊的面容,蘇瑤心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