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工業園建成 (第1/2頁)
東亭晚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什麼?咋又想把大溪給攔掉了?不是說了嘛,上游的有一段的堤壩地勢低嘛!把大溪攔了,上游的地會被淹掉的,那邊可是至少有兩三里地的河岸要遠低於你那園區......”
說著說著,黃天鐸的聲音小了,因為他發現,跟修水渠和架水管相比,加高河堤、建水壩的工程量要遠遠小於前兩種方案,施工難度也更低。
而且最關鍵的是,不僅不用他們出錢,獲利的,也是他們附近的幾個村子。
“好!就按你說的,把大溪攔了,修水壩!說吧,水位你要攔多高?”
“我剛剛估算了一下,落差需要3米的樣子。大壩就修在幾個小支流的交匯處下面,包括咱們水電站放下來去的水也要攔住,儘量做到迴圈用水。
我先把大溪的水抽上來,可以用我後山的圍牆頂當水渠,引到水庫下面之後,再用水泵抽到水庫裡!”
黃天鐸聽了朱則的話,擺了擺手,說道:“你說的這個怎麼抽水的這事兒,我聽不懂。
反正你出錢,我叫人,先把上游的那段堤壩加高了再說。至於攔水壩,你看著來吧。這事兒,你比我懂。”
見黃天鐸同意,朱則心想:兜兜轉轉,還是要攔壩蓄水,當初直接答應不是挺好的。
幾人回到園區,黃天鐸去組織人手,當天就開始準備修堤壩的東西。
村裡年紀大的老人雖然已經抬不動木料,掄不動大錘。但是編竹籠這種事情,還是手拿把掐的。
因此,等到第二天中午,新的木料運到的時候,已經有數量可觀的竹籠編好送到工地上了。
在老師傅的指揮下,年輕人先將木料的一頭削尖,然後用火燒,使整根木料的表面碳化。
然後再掄起大錘,像釘子一樣,一點點的往下砸。
接著往竹籠一排排放在堤壩上,裡面裝石頭,再填土,再放竹籠石頭,再填土,夯實。
如此迴圈,將大溪兩側的堤壩逐漸抬高。
這個工程實際上並不小,若在後世用水泥石頭砌牆,專案投資少說也得上千萬。不過款項到位的話,施工速度倒是會快到離譜!
但現在是民國,全國水泥產量僅僅220萬噸而已!因此朱則也不可能把寶貴的水泥用在一條溪流堤壩上。
因此,用老祖宗傳下來的老辦法是最划算的。
竹籠和石頭的作用,是減少水流對堤壩的侵襲,夯土則是避免漏水。
附近的村民全都知道這是他們佔便宜的好事,因此在黃天鐸的動員下,男女老少能幹活的都去幹活了。
幹不了打樁夯土重活的老人和孩子,也紛紛到附近山上挖土的挖土,撿石頭的撿石頭。反正大老闆朱則都會按送到堤壩上的物料數量給結算工錢。
在上游修堤的同時,朱則也在下游採用攔一半修一半的方法,攔水建壩。
水壩被設定在了巴奇工業園的上游,因為這裡正好可以將三股小支流都給攔住。
按照設計,水被攔住後,會進入事先澆築好的水渠。之後一部分帶動水輪轉動,一部分被抽到7米高的水渠。
水渠全長1.2公里,沿著巴奇工業園後山流到水庫底下,落差4.4米。最後在水庫底下,用同樣的方法,大部分的水驅動水輪機,約三成的水被抽上水庫。
而那七成驅動的水,最後又被攔在了水壩前,繼續上一次的迴圈。如果上游水量過大,會透過溢洪道自然向下洩洪。
為了節約成本,同時加快進度。朱則沒有把水渠全都架到圍牆上,有很長的一段是建在自己的後山。
在修渠的同時,他帶人在家裡又手搓了8臺大水輪泵,5臺抽到水渠,3臺抽上水庫。
因為缺少鐵管,他又帶著人用木料做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