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李倧請求 (第1/2頁)
立在山峰的太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透過與李倧的交流,周寧獲悉了反對派勢力的主要政治主張和利益訴求:
一是南人派與西人黨達成了合作協議,他們已經獲得了部分武將的支援,準備採取政變的方式把李琿趕下臺。
二是兩派一致認為對下臺之後的李琿父子處以流刑即可,不能趕盡殺絕,畢竟誰都不願意承擔弒君的罪名。
三是鄭仁弘、李爾瞻、金介屎、李植等總計十六名敗壞朝綱、禍亂宮廷的奸佞必須剷除,將大北派徹底清除出朝堂。
四是推舉柳成浩、李元翼這兩位南人派領袖出任領議政和左議政的職務,禮曹、吏曹、兵曹、工曹判書則由西人黨把持。
從上述四點可以看出,除了推翻李琿以外,反對派的立場與周寧存在巨大分歧,幾乎沒有妥協的餘地。
首先是西人黨領袖李廷龜堅持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此人若不下臺,朝鮮就不可能全力支援明軍,兩面夾擊後金的方略便無法施行。
其次李爾瞻和金介屎在明軍最困難的時候慷慨解囊,李植也在為聯合抗金積極奔走,周寧無論如何也不會拿這三個人開刀。
再則西人黨的胃口太大,居然妄想拿下四曹的判書之位,那別的派系會怎麼想?朝廷還有辦法把全國都動員起來嗎?答案顯而易見。
明朝自東林黨掌控朝政以來,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令不通和效率低下的問題,說穿了就是緣於其他派系的發聲權遭到打壓,大夥兒心裡不服,又無可奈何,於是索性擺爛。
既然連話都不讓說,那下級官員費心費力的幹活圖什麼?
圖朝廷那點兒微薄的月俸?圖領導升官發財?
得了吧,都是透過科舉入仕的人精,沒那麼容易被洗腦。
權責對等的觀念早在漢唐時期的官僚集團中就已深入人心,這都過去一千年啦,還想把底層官員當牛馬用呢,門兒都沒有。
俗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僅憑朝廷中央出幾個品行高潔的清流就能把國家帶上正軌?顯然是在痴心妄想,更何況清流的品行也未見得有多好。
所以只有讓代表不同利益群體的人都參與到政治協商中來,才是提高行政效率和國家動員能力的捷徑。
周寧不是不準西人黨參政,但西人黨不能分走這麼多蛋糕,此外想穩坐中樞的官員必須堅定支援抗金的國策,否則就請告老還鄉。
其實李倧也怕與後金為敵,可他眼下的首要任務是奪取王位,並得到明朝承認,故而他誰都不敢得罪。
面對周寧的要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反覆許諾上臺後全力救援明軍。
“上使大人,聽說李琿曾答應給貴軍運送三十萬石糧食,不知可有此事?”
“沒錯。”
“本君願意給出四十萬石。”李倧一臉嚴肅的說。
周寧帶著懷疑的口氣問道:“李廷龜不會同意吧?”
“本君能說服李判書。”
“綾原君想要本使做什麼?”
李倧小心翼翼道:“皇帝陛下的冊封,以及請仁穆大妃授璽。”(授璽就是頒授玉璽,只能由仁穆這位王族長輩來做。雖然這只是一道流程,做做樣子而已,但卻能增加篡位者的合法性,對鞏固統治根基非常重要。)
明軍眼下暫無燃眉之急,四十萬石糧食也不是周寧的最終目標,不過此前他本來是想自己動手推翻李琿,而今既然有人要做馬前卒,那又何樂不為呢?
問題的關鍵是政變成功之後如何拿捏住李倧,使其俯首帖耳。
周寧仔細琢磨了好一會兒,才沉聲道:“大妃要報仇,李琿非死不可。授璽之事容我斟酌一下怎麼跟大妃說。”
“有勞上使。”
“另外要得到聖上的冊封很難,朝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