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海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機處啊,全稱,又叫軍機房總理處,地方位於紫禁城的乾清宮廣場西側,靠近隆宗門,有一排簡陋的平房。與皇宮相比,它有點寒酸,如果去故宮旅遊的遊客們也大多會忽略它,因為今天這地方應該是改成了,小賣鋪,然而,別看它不起眼,它卻是大清帝國一百八十餘年的決策中樞,這個不起眼的地方它就是軍機處。
說白了,是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最高中樞權力機關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設立,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才裁撤,基本上就跟清朝。相始終,那他為什麼叫軍機處?它的出現,先是出於西北邊疆用兵的需要,後來實際上與雍正帝進行的一系列鞏固皇權的鬥爭是密切相關的。
咱們先來講講鞏固皇權這事兒哈,雍正帝在和八皇子允禩他們長期的朝堂鬥爭裡,那可是深有體會啊,要想把皇權鞏固得更牢,就得對原來的那些機構搗鼓搗鼓,從組織措施上把權力緊緊攥在自己手裡。雍正八年的時候,他對清朝的中樞機構來了個大動作,弄出了個軍機處。為啥要這麼幹呢?嘿嘿,其實我之前在前面講過啦,前幾代皇帝都或多或少對清廷的中樞搞過改革。這是為啥呢?很簡單嘛,你要是當皇帝,肯定也想自己說了算呀!從皇太極開始,他之前是和四大貝勒一起治理國家,而且那三個還是他哥呢,所以他就搞了個議政王大臣會議,不光是他們四個,還讓那些小貝勒爺也能摻和到國家的大政方針裡。這樣一來,那些小貝勒對皇太極那是感激得不要不要的,二來也不知不覺就削弱了其他貝勒的勢力啦。
到他兒子順治那,更是將議政王大臣會議搞得就跟民主投票一樣,他不斷地增加參加會議的人數,這樣就讓更低一級別的宗親,貴族和大臣也參加了進來,這樣就進一步稀釋了八旗旗主和上層親王的權力,並且將很多政務也交給了他的大學士去處理,進一步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康熙繼位之後其實議政王大臣會議開始冒頭,因為那個時候康熙年紀非常的小,議政王大臣會議不但參與重大的軍事決策,而且連內閣的事情也要過問,連康熙的皇權當時也遭掣肘。
不過康熙大帝可不是吃素的,他弄了個南書房,看著像是陪著皇帝整天吟詩作對、畫畫玩兒呢,可實際上是給康熙起草聖旨的。而且南書房的人都是康熙親自挑的,因為南書房才是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呢。康熙靠著南書房把軍政大權緊緊攥在自己手裡,讓封建皇權更上一層樓。而雍正的軍機處,那更是絕了,直接來個釜底抽薪,把封建官員體系最後的那點權力也給整沒了。雍正帝從慘烈的八王奪嫡中長了記性,覺得八皇子、九皇子、十四皇子能搞幾十年的拉幫結派,康熙末年到雍正初期政局亂成那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清朝祖制鬧的,滿洲八旗王公貴族權力太大啦。所以,雍正帝一登基就到處找機會,發命令限制和削弱他們的權力。這表面上是限制王公貝勒的屬員,實際上是不讓王公貝勒、八旗主私底下擴充自己的勢力和黨羽。七月的時候,又因為王公貝勒、八旗主不把國君當回事,自己想幹啥就幹啥的問題發了個上諭。這上諭明明白白地說,下五旗的王公貝勒不把皇權放在眼裡,他可忍不了。
十月,又就朝堂中及旗下對諸王公貝勒的混亂稱呼頒發上諭,大概意思就是不管是親王還是郡王等等,都有相應的封號。所以賜予了封號的,大家按照稱號來,那些沒有封號的王爺和貝勒,應該直呼其名。比如九貝子、十四王之類不倫不類的稱呼,國家並沒有這種先例。凡是沒有封號的諸王貝勒等人,直接呼其名即可,如若再叫以前稱呼,斷然不可。將此曉諭八旗和所有衙門。……還有那些閒散宗室也有稱王的,什麼貝勒王、貝子王、公王之稱。以後如果還有此類稱號,絕不寬恕。這是試圖從名義上和輿論上對王公貴族進行限制。
儘管雍正帝老是提醒王公貴族們別太囂張,可制度沒啥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