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億少女的夢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等到幾個人真變得嗓子眼都快冒煙了,秦山長和蕭太傅這才讓他們停下。
“時辰也不早了,再給你們半個時辰,當場寫下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論善惡。”
幾人一聽,哪裡來得及推脫,看著一旁早就已經給他們準備好的筆墨紙硯。
幾個人快速坐到一排,論善惡,對於剛才他們爭辯了一堆,現在起來剛好是最有靈感迸發的時候。
而且他們寫完之後還能得到名師指導,這種好機會哪裡求。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蘇辰安提筆就開始,腦子裡面已經不用打什麼副稿了。
雖然剛才他一直站在惡的那一邊,論的是善惡,論的是是非,他當然不會只寫惡。
寫惡的時候不能一直寫惡, 論善惡,友善當然也一定有惡。
善與惡,如陰陽之兩極,自古交纏於塵世之間,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孟子之言,道盡善之天然。而荀子亦云: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二者之辯,傳頌千古,可見善惡之辨,實乃古今一大論題。
古之善者,多為世人傳頌。如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心之善,在於救萬民於水患,此乃大善之舉。
然亦有善舉,看似至善,實則轉惡。昔者,宋襄公與楚軍戰於泓水。
宋軍已列陣,楚軍半渡,司馬子魚諫曰: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襄公曰:“不可。”待楚軍既濟而未成列,子魚復請,襄公仍不許。終至宋軍大敗。
襄公以“仁義”之名,行迂腐之實。其本欲守君子之善,不擊未備之敵,卻不知兵者,詭道也。
此善,因不知變通,罔顧士兵性命與國家之安危,終釀成大禍,使善化為惡,為後人嘆惋。
又若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談兵論道,頭頭是道,其母諫趙王,言括不可為將,趙王不聽。
趙括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長平之戰,趙括盲目出擊,致四十萬趙軍被秦軍坑殺,趙國元氣大傷。
趙括之舉,本欲為趙國建功立業,此初心似善,然其不知己之能與不能,空有理論而無實戰之智,終陷國家於絕境,善念化為惡行,貽害無窮。
至於惡事,世人皆惡之。然歷史長河中,亦有以惡為始,而後人評說卻有善果者。
秦之商鞅變法,以嚴刑峻法為手段,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此等法令,在當時百姓眼中,可謂嚴苛至極,是為大惡。
然變法之後,秦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秦國國力大增,為統一六國奠定根基。
商鞅之法雖初行似惡,卻為秦國長遠發展開闢道路,後世論之,亦有其善處。
再觀漢武帝之徵伐匈奴,連年用兵,使百姓疲於兵役、勞役,人口銳減,民生凋敝,此為惡也。
然其扞衛邊疆,使大漢之民免受匈奴侵擾,保中原之穩定,揚國威於四海。
從長遠觀之,此惡事亦有其善之所在,後人亦理解其歷史意義。
由此觀之,善惡之判,不可僅觀其表象,亦不可拘泥於一時一事。
善可轉惡,惡亦能生善,皆因所處之境、所用之法、所謀之遠不同。
故為君者、為臣者、為民者,當明善惡之變,以史為鑑,審慎行事,方不致於使善舉成災,惡事無果,以謀家國之長治久安,百姓之幸福安寧也。”
半個時辰也就是相當於一個小時,這麼多蘇成安不到半個時辰就已經寫完。
哪怕是與自家的好兄弟,誰寫的快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