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1/5頁)
ai重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七律詩:《周易哲學視角下的“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一)《易理三分決策明》
隆中對裡論乾坤,易理三分智蘊深。
龍臥南陽思濟世,孫謀江左欲圖存。
陰陽互化謀前路,剛柔相濟定此身。
決策初成天下勢,風雲際會待時新。
(二)解析:
首聯:“隆中對裡論乾坤,易理三分智蘊深”,點明在隆中的這場決策探討的是天下的局勢,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之策蘊含著深厚的智慧,而這種智慧與《周易》中對事物變化規律的認識相契合,為後文的闡述奠定基礎。
頷聯:“龍臥南陽思濟世,孫謀江左欲圖存”,“龍臥南陽”指的是諸葛亮隱居南陽等待明主,心懷濟世之才;“孫謀江左”則說的是孫權在江東謀劃,想要鞏固和擴張自己的勢力,以此來實現生存和發展,這兩種行為都是基於對自身處境和天下大勢的思考與應對。
頸聯:“陰陽互化謀前路,剛柔相濟定此身”,體現了《周易》中的陰陽哲學觀念。陰陽相互轉化,如同天下局勢的變化,諸葛亮的決策和孫權的行動都是在不斷地根據局勢的變化進行調整,以達到自己的目標;剛柔相濟則表示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既要有堅定的決心和強硬的手段,也要有靈活的策略和柔和的態度,這也是諸葛亮和孫權在各自的決策和行動中所體現出來的特點。
尾聯:“決策初成天下勢,風雲際會待時新”,強調了隆中決策和孫權戰長江的行動對天下局勢的影響,三分天下的局勢初步形成,而未來的發展還需要等待時機的變化,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也暗示了各方勢力在未來的競爭中還將繼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當然,對於這樣的主題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創作角度和表達方式,以上只是一種示例,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修改和完善。
(三)《三國演義》第38回名為“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以下是其梗概、主要人物、經典詩句及典故:
1 梗概:
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劉備不聽關羽、張飛勸阻,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離草廬半里之外,便下馬步行。到了草廬,得知諸葛亮正在晝寢,劉備不讓小童通報,而是拱立階下耐心等待。張飛大怒,欲放火燒屋,被關羽勸住。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來,見劉備如此誠懇,便與他相見。
諸葛亮隆中對: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決定出山相助。他向劉備分析天下大勢,提出“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即曹操佔據北方,孫權佔據江東,劉備可先取荊州為立足之地,再取益州,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待機謀取中原,成就霸業。劉備聽後,對諸葛亮欽佩不已,猶如魚得水。
孫權戰黃祖: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廣納賢士。其弟孫翊為丹陽太守,因性情剛烈、嗜酒且鞭打士卒,不得人心,遭人殺害。孫權商議欲伐黃祖,甘寧投靠孫權,並獻計策。孫權聽從甘寧之計,領十萬大軍破江夏,打敗黃祖。
2 主要人物:
劉備:求賢若渴,為成就霸業三次拜訪諸葛亮,對諸葛亮的才能極為欽佩,以誠懇的態度打動了諸葛亮,最終得到諸葛亮的輔佐。
諸葛亮:有濟世之才,胸懷大志,隱居隆中卻心繫天下。他為劉備分析局勢,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藍圖,是智慧的化身。
孫權:東吳之主,繼承父兄基業,廣納賢才,有雄心壯志,欲擴張東吳勢力,攻打黃祖以報父仇。
張飛:劉備的三弟,性格魯莽暴躁,但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三顧茅廬過程中,因諸葛亮久睡不醒,張飛性急,欲放火燒屋,但被關羽勸住。
關羽:劉備的二弟,重義氣,有勇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