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家!老家! (第1/2頁)
兔得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少武一進張家店村,就將空間裡的紅薯面布袋拿了出來。
手裡還提著那隻老母雞,跟最後一斤的豬肉。
他也不怕爺爺奶奶找自己老爹對賬,張耀宗自從進了四九城,也不常回來。
“少武哥。”
“少武哥···哥哥哥哥。”
張少武眼前是兩個半大的孩子,一個十一二歲,另外一個七八歲。
倆孩子看著他很親暱,張少武憑著原主的記憶,叫出了倆孩子的名字。
“少強,少國。”
他們家的孩子,都是“少”字輩,老一輩的人講究一個傳承。
只要出去了,別人一喊,就知道是一家子。
大點的孩子叫少強,渾身穿著的也是打補丁的單薄衣裳。
年紀小的少國可沒這個待遇,身上套了三層面粉袋子,是用針線改過的。
張少強伸手想替張少武提面袋子,“少強,你太瘦了,等你長大再幫我幹活。”
張少強咧嘴笑著,又去拿老母雞,然後背在身後。
“大哥,別看我瘦,我有勁兒著呢。”
“今年犁地,都是我跟我爸拉犁,讓少國在後面平地。”
張少武也種過地,知道他說的犁地跟平地的意思。
現在的農村都是一個公社,十幾個大隊,每天掙工分,到年底能換錢。
一個成年的勞力是十三工分左右,得看幹什麼活。
上山拉石頭鋪路修堤壩,出力多工分就多。
要是遇上出工澆地的,那就相對少,也不是自家的地,水泵一開,找個陰涼地就睡覺去了。
張少武跟著倆堂兄弟,踩著田埂,朝著村子裡面走著。
村口老榆樹下面,因為太陽好,有人搬著凳子在曬暖,還有打盹的。
村口的人看著張少武手裡拿著的母雞跟肉,眼神都亮了。
“是不是張順家的大孫子。”村口的老太太問著。
旁邊的老頭點著頭:“咱村就張順的兒子在四九城,人家有正式工作。”
“多好的豬肉啊!這要是包一頓餃子,能香哭了我。”有人順著張少武的身影兒,一直進了村。
張家店村的張家人十有八九,有一兩戶外姓的,住在村子最外面。
由於張少武的父親在四九城是正式工人,所以這個大隊的書記,就是他二叔。
當然,就算張少武的二叔是大隊書記,除了工作輕鬆一點,該捱餓的時候也得捱餓。
在計劃經濟時代,沒多少特殊的人,除非是大院子弟。
“爺,奶!你們快出來啊,看誰來了。”張少強剛進一處院子,就喊了起來。
張家店村的房子,多數都是土坯房,下面的地基用的青磚壘。
家家戶戶都差不多,他家這戶院兒,就住了他爺跟他二叔。
有人掀開門簾,從屋裡走出兩位六十出頭的老人,老人一臉慈祥的看著張少武。
“大孫子,你一個人回來的嗎。”?
張少武點著頭,道:“爺!我爸工作忙,最近脫不開身。”
他說著提著小袋子紅薯面,還有一斤豬肉跟母雞,進了屋。
屋裡是土面的地,土面的牆,因為窗戶低,採光並不算好。
除非到了大中午,屋裡的光線能好點。
奶奶看著張少武,眼淚撲簌簌的就出來了。
“大孫兒,奶想你啊。”
張少武抱了一下奶奶,堆笑說道:“奶!我也掛念著您呢。”
“我爸得上班,實在是沒時間,讓我回來看看您兩位。”
兩位老人點著頭,就聽少強說道。
“爺,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