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北風捲地白草折,白雪如沙漫天飛。橫貫在西北方向的“秦嶺”山脈,將西涼草原上的寒氣阻隔在外。因為山脈的存在,使得南北山麓氣候迥異。剛入十月,就已經冰天雪地的西涼草原,和大禹王朝的中原腹地,以及南方,不過剛剛過了秋收時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說起秦嶺山脈,是一條古老的山脈。橫貫大地,由西南向西北,貫穿三分之一的蒙州。山高林密,野獸叢生,絕壁高聳。想要徒手穿越秦嶺山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成為一道天然屏障,護佑中原王朝。
在這條山脈線上,唯一一條能供車馬通行的地方,是在一處峽谷。從空中俯瞰,猶如劍砍斧劈,仙人手段。將一座高山,從中劈砍開來,一分為二,留下一條“小徑”。只有真正站在此處,才會發現,這條“小徑”並不狹小。足可供十馬並行,是一條真正的從西涼進入蒙州的通行捷徑。穿過此處,就穿過了秦嶺山脈。後面,就是一望無際的蒙州平原,也是大禹王朝主要糧食產地之一。再往南同林州接壤,往東是貴州,往北可繞後蒙州,直抵河州。這一路,除了一座座雄關城池,只有一馬平川,再無天險可依。
最適合騎兵衝陣。
為了把守住這處天險要地,早在大炎王朝時期,此處就已經修建城池,重兵把守。因深處秦嶺山脈,後勤補給並不算順暢。每年在此處的軍費投入,被譽為壓死了大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後來大禹建國,分封贏氏駐守蒙州。此處關口,正式更名為拒馬城。因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西涼人極少打此處主意。因此,後期,此處憑藉雄關天險,不再派遣重兵。只有萬人隊伍,五千人一組,輪流值守半年時間。而一旦出現敵情,後方屯糧青壯,近乎五萬人,就是後備力量。
再說說這座可謂是“天險要塞”、“騎兵絕地”的拒馬城。
因地理位置特殊,拒馬城談不上雄偉。城高十五米,橫跨不過十米。採用“甕城”樣式,外側城牆擺有四把特殊樣式的碩大斬馬刀。大刀全長足有四米,刀寬背厚,刀刃打磨的極其鋒利。木製刀柄,長約一米五,與刀刃的連線處,用金屬轉軸固定在距離牆垛一米處。兩名士兵操控刀柄,前後而動,可令刀刃沿著牆垛接近一百八十度旋轉。周圍還有埋伏的盾牌手,刀斧手,負責護衛左右。在裡城牆上,是長矛手和弓箭手,遠端攻擊。
除去特殊的城牆上的防禦佈局,拒馬城的城池構造,也十分特別。縱深只有二十里,佔據“一線天”三分之一。城池裡面,沒有歌樓酒肆,甚至都沒有普通居民住戶。有的是一排排房屋,都是兵房,多為三層磚石建築。鱗次櫛比,排列有序,好似海面波浪一般。與其說是城池,倒不如說是軍鎮更恰當。
拒馬城內,共計三十三排兵房,最多可同時容納兩萬人居住。每一排兵房,都恰好橫貫“一線天”,左右沒有留下可通行的位置。想要穿過,唯有正中間位置的“正門”。每一排兵房上面,都有弓箭手埋伏的位置。如此佈局,好似三十三道城牆一般。
在拒馬城外,剩餘的三分之二峽谷,同樣也都做了防禦佈置。
中間位置,兩側懸崖峭壁上,每隔十米,就鑿有一處離地十多米的洞穴,左右各有一百處。每處洞穴可供十人小隊駐守其中,佔據有利位置,居高臨下,對待侵犯之敵,弓弩伺候。
再往外側,則是設定了三道深溝封鎖。每條溝寬五米,深五米,內里布滿尖銳木樁。深溝外側,另有五道用石頭圍起來的拒馬。拒馬外,還建設有十幾座烽火臺,每一處都有一支十人小隊駐守其中。不僅如此,外圍半徑十里的西涼草原上,還遊曵著西秦軍伍中最為精銳的哨騎。
作為拒馬城的主帥,林蕭在介紹這些的時候,頗為得意。因為這樣的防禦佈局安排,是他林家駐守拒馬城以來,三代人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