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掀桌子的東林黨 (第1/4頁)
老張0612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儘管我們一直以來都以東林黨和閹黨來指代從天啟到弘光時期黨爭的兩代派別,但實際上,東林黨確實是由一群志同道合之人所組成的一個較為鬆散的政治同盟。然而,所謂的“閹黨”,不過是東林黨對其競爭對手的一種貶損性稱呼而已。畢竟,沒有哪個大臣會以身為閹黨成員為榮。甚至連魏忠賢本人也絕不會認為他那幫手下構成了所謂的“閹黨”,
更不用說馬士英、阮大鋮等人了,他們絕不可能承認自己屬於閹黨。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他們充分利用了自身掌握的先發制人優勢:率先擁戴弘光帝登基,得到江北四鎮軍隊的武力支援,從而在政治方面搶佔了制高點。
如果回到萬曆或崇禎年間,東林黨的“一哭二鬧三上吊”手段或許還能讓他們佔據上風,至少皇帝不至於與他們拼個魚死網破。但如今身處弘光朝,東林黨已不再具備這樣的優勢。無論是朝廷內部還是外部局勢,東林黨都處於劣勢地位。
畢竟,東林黨在崇禎一朝已經佔據了政治上一家獨大的地位,這也就意味著,當李自成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盡後,他們的大部分核心力量都被拋在了北京城。而那些留守在南京的東林黨人,要麼長期得不到重用,要麼只是空喊口號罷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政治局勢,東林黨人深知一哭二鬧三上吊已無濟於事,必須採取更激進的行動來扭轉乾坤。
就像萬曆到天啟年間發生的那三大案似的,新建立的弘光朝也有三大疑案,分別是“大悲案”“太子案”和“童妃案”。這三大疑案都發生在朱由崧繼位的第二年,那可真是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呢,這都是某些東林—復社黨人在背後興風作浪——復社是江南與東林黨政治主張基本相近的一批人。
縱觀歷史,每當天下陷入混亂時,總會有人假扮成重要人物,但從未有過像弘光朝廷這樣混亂不堪的情況。歸根結底,這是由於東林—復社中的一些核心成員將“門戶”和“聲氣”視為比國家和社會更重要的東西。他們總是喜歡走向極端,渴望天下大亂。在這些人的眼中,福王登基意味著自萬曆年間以來他們在黨爭中遭受了最慘重的失敗,因此一旦出現任何風吹草動,無論真假,他們都會立即抓住所謂的“小辮子”大肆渲染,務必推翻福藩,另立新君才能罷休。
大家總覺得東林—復社的那些讀書人,肯定都是些鐵骨錚錚、正直不阿的人。其實呢,這是個挺複雜的群體,裡面固然有不少光明磊落的人,但因為明末東林—復社的名氣太大了,常常能左右朝政,所以好多追名逐利的傢伙也混了進去,成了個大雜燴。東林—復社的人嘴裡說著“別正邪、分賢佞”,實際上就是自己給自己封個“正人”“君子”的名號,好給自己獨攬朝政造點聲勢。而且他們裡頭的骨幹為了奪權,常常使些陰謀詭計,對弘光帝進行人身攻擊。那些藉著“三案”大做文章的,可都是自認為是東林—復社的“君子”呢,從這兒就能瞧出點門道來。
當然,崇禎殉國了以後,朱由崧靠著親藩的身份當了皇帝,但他心裡有鬼,對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崇禎的三個兒子,那是生怕他們還活著。所以,早在 1644 年七月的時候,就光憑著顧元齡的傳言,宣佈太子和定、永二王已經死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弘光元年二月,他還正式下詔書,給皇太子慈烺諡號叫獻愍,給永王慈煥諡號叫悼,給定王慈燦諡號叫哀,企圖掩人耳目,斷了老百姓的念想。
但實際上呢,自從大順軍在山海關打了敗仗,天下大亂,各地戰火紛飛,社會動盪不安,各方面的人基本上都搞不清楚崇禎帝那三個兒子到底去哪兒了。
朱由崧成功坐上皇帝寶座,那些東林—復社的傢伙擁立潞王朱常淓的計劃就這麼泡湯啦!可圍繞著皇位的明爭暗鬥,並沒有就此打住。弘光立國這一年裡,先後出了大悲案、太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