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屁龍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工藝方面,那就更不用提了。大飛機,結構強度是生命線,人命關天啊。可咱們缺巨型水壓機,高強度焊接技術也跟不上,拼湊組裝、小件焊接、鉚接,頂多造個樣子貨。
大飛機,得靠整個工業體系撐腰,再加上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精密製造,這方面,咱們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可不止一點點。
回想當年引進‘斯貝’發動機時,為了跟上的質量管理、產品驗收體系,咱們可是吃盡了苦頭。這些基礎環節不突破,‘運十’也就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了,看著美,實際用不上啊。”
最後,咱們聊聊發動機的事兒。
說實話,我對某款發動機能否真正派上用場,心裡沒底。渦扇發動機那可是複雜玩意兒,我聽說上次試飛時,“運十”用的是給波音707配的普惠Jt3d發動機,還是從民航那兒臨時借來的。
用成熟的發動機試飛,確實能降低風險,這點沒錯。但既然咱們已經買了斯貝軍用版,為什麼不順手牽羊,把民用版也拿下呢?
一邊仿製,一邊改進,豈不更靠譜?要知道,咱們國家民航現在最常用的“三叉戟”,用的就是這款發動機,足見其成熟度。
聽完蘇晨的長篇論述,郭偉強沉默了好一會兒。
雖然他自己沒參與“運十”專案,但他有不少同學、校友,甚至是學生,或多或少都參與其中。蘇晨說的,確實是事實。經過十年的努力,“運十”終於飛上了藍天,但問題多多。
整個華夏的工業基礎太弱,支撐“運十”這樣的大專案,確實有點力不從心。別說“運十”這樣的龐然大物,就算是“運7”那樣的小傢伙,也還是運輸機,要求比民航客機低多了,如今也是步履維艱。
不過,從純技術角度看,蘇晨的說法有些出入。
他開口道:“的確,我們有了斯貝軍用版,也可以按許可仿製生產,但斯貝的民用版我們沒買,即使買了,那推力也太小,帶不動‘運十’這樣的大傢伙。”
蘇晨笑著回應:“郭老師說得對,‘運十’是個百噸級的巨無霸,即便按照四引擎的方案,每臺發動機至少得有8000公斤的推力才行。
但我沒說要繼續‘運十’啊,我之前說了,我的想法是‘飛機停,人才不停’。依我看,‘運十’太過超前,暫時擱置也未嘗不可。
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工業實力,搞個小一號的客機。按照我的思路,這飛機的引數可以這樣設定:”
咱們搞個載客不超過一百人的飛機,機身長度大概三十米,經濟巡航速度八百公里每小時,空重二十噸上下,最大起飛重量四十噸左右,商業載重八到九噸,也就是載個八九十號乘客,能一口氣飛三千公里。
這樣的飛機,用兩臺“斯貝”民用版,推力五千公斤左右的,應該綽綽有餘,滿足咱們華夏國內民航需求,應該沒問題。
而且,這款飛機的尺寸,特別符合第三世界國家的需求。畢竟,國土廣袤的國家屈指可數,大多數窮國對國內航線的飛機,航程和載客量要求不高,他們更看重價效比,這樣一來,市場潛力巨大。
最關鍵的是,這飛機的大小,跟咱們的“h6”差不多,比“運十”要求低多了。以咱們現有的工業實力,完全有可能搞定。
等咱們技術、使用者群、工業能力都上去了,再搞更大號的,不更實際嗎?這樣,那些搞“運十”的人才和積累的新材料、新工藝,就不會白白浪費了。
郭偉強心裡默默算了算,發現蘇晨說的引數還挺靠譜。仔細一琢磨,咦,這飛機怎麼那麼眼熟?他抬頭疑惑地問:“蘇晨,你說的這飛機引數,怎麼跟不列顛的‘bAc’那麼像?”
哎呀,抄襲露餡了,蘇晨尷尬地撓了撓後腦勺。不過,他臉皮厚是出了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