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狼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元十年(722年)之前,玄宗把主要精力聚焦在穩定時局、恢復民生上,對外雖偶有徵伐,但規模通常都不大。
此時在大唐的周邊,北有後突厥、西有吐蕃、東有契丹、南有蠻獠,此外還有原本隸屬於西突厥的突騎施、回紇等部落,時叛時附、反覆無常。
在這些國家或部落中,對大唐威脅最大的當屬後突厥與吐蕃!
盛年時期的玄宗頭腦非常清醒,面對時有發生的外族擾邊與背叛,他並沒有倚仗國力優勢一味訴諸武力,而是採取“恩威並重,拉打結合”的方式,根據情況區別對待,靈活加以應對。
對於實力強勁、威脅較大的後突厥與吐蕃,主要以防範為主,透過重兵威懾、加強貿易等形式,既耀武於邊防、又加強彼此交流,旨在使其無懈可擊,防止和限制他們勢力範圍的進一步擴張。
對於契丹、奚、突騎施、回紇、党項等新近崛起勢力,則以拉攏收服為主,透過和婚、封賞等手段,使其為大唐所用,起到分化、孤立後突厥、吐蕃之目的。
而對南方蠻獠,鑑於其勢力較為分散,本著不留後患、殺一儆百的原則,發現一起殲滅一地,毫不妥協手軟。
開元八年(720年),朔方大總管王晙奏請向西聯合拔悉密,向東徵發奚、契丹,於秋季草長馬肥之際,會擊位於稽落水(今蒙古國境內)的後突厥可汗牙帳。
毗伽聞訊大為驚恐,宰相暾欲谷勸他:“可汗無須緊張,拔悉密在北庭都護府境內(今新疆吉爾薩爾北),與奚、契丹距離過於遙遠,根本無法合兵一處。”
“據我判斷,王晙的朔方軍大機率也不會來。他與宰相張嘉貞不和,所奏軍務張嘉貞大多不予批覆,沒有朝廷批准,他不敢擅自出兵。倘若他來了,我們只需拔營向北連走三天,他們糧食吃光自會撤軍。”
“至於拔悉密,一向貪利冒進。得到王晙通知,認為有利可圖,一定會搶先趕來。只剩他們一家,取勝還不是易如反掌!”
事情發展果如暾欲谷所料,拔悉密如期進逼突厥牙帳,猛然發現除了自己這支孤零零的軍隊,其他說好的那些隊友竟都失約未至。面對虎視眈眈的後突厥騎兵,嚇的掉頭就跑。
毗伽正要揮軍掩襲,暾欲谷攔住他:“拔悉密離家千里,我們現在進攻,他們為求活命勢必拼死一戰。給我方造成的殺傷太多,很不划算。不如尾隨他們,待他們疲憊下來,再一舉殲滅。”
於是,後突厥騎兵如同狼群追捕獵物一般,遠遠跟在拔悉密後面,你走我也走,你停我也停,就是不收手。
一路尾隨追至距北庭都護府還有二百多里的地方,暾欲谷分出一部兵力,讓他們抄近路迂迴到拔悉密前方,而後揮軍發起猛攻。
拔悉密只顧逃命,早已無心戀戰,稍一接觸便即四散潰逃。由於回家的通路已被後突厥阻斷,除了戰死者之外,其餘全部被後突厥俘獲。
暾欲谷帶兵回返,途經大唐涼州境,縱兵大肆擄掠。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派將領盧公利、元澄迎戰,被士氣高昂的後突厥擊退。
暾欲谷見好就收,滿載而歸!
開元九年(721年)正月,毗伽可汗遣使講和。玄宗吃了暗虧,一肚子火沒地方發,大筆一揮而就,寫下一紙詔書,讓後突厥使者帶給毗伽。
在信中,玄宗很不客氣的指出:“當年大唐與你們和親,兩家止戈休戰。大唐用繒帛交換你們的羊馬,彼此互惠互利,共享和平多年。”
“最近數十年以來,兩國關係不如以往。默啜言而無信、口和心叛,數次發兵犯我邊疆,引來人神共憤,最終落個身首分離的可悲下場。這些都是你所親眼所見,現在你重蹈覆轍,先襲我甘、涼,又派使者講和。”
“我大唐像蒼天一樣庇佑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