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極度寒冷
[病案]潘某,女,六十五歲高齡。她在 1965 年 5 月 28 日這天前來就診。據其所述,她已經被頭昏腦脹、呃逆胃痛、胸冷徹背、近火不熱以及厚衣不溫等症狀折磨了三年多之久,但經過長期治療卻一直未見成效。觀察其面色,可以發現略微有些發黑。再看舌質,呈現出淡紅色,舌苔則顯得白膩。脈象方面,表現為沉細滑,重按時感覺無力。
[治則]溫胃暖腎,破陰除寒。
[方藥]制附子九克,乾薑九克,黨參九克,炒山藥九克,清半夏九克,茯苓十二克,陳皮九克,炙甘草六克。兩劑藥下肚之後,各種症狀都有所減輕,於是繼續服用原來的方子三劑。等到第三次診斷的時候,頭昏、背寒和呃逆這些症狀已經完全消失了,但唯獨胃部的冷痛感依然存在。經過思考,認為上方雖然有足夠的溫中的力量,但在補腎暖陽方面的功效還稍顯不足。因此,在原方中加入了九克吳茱萸、十二克臺烏以及十二克娑羅子。又服用了三劑之後,病就痊癒了。
[評析]陰寒之病,作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病症,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的關注和研究。早在古代醫學經典《素問·逆調論》中,就已經有了對它的明確記載:“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這段文字以簡潔明瞭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陰寒之病患者所遭受的痛苦與折磨。
這些患者身體寒冷異常,即使置身於熾熱的湯火之中,也感受不到絲毫溫暖;穿上厚厚的衣物,仍然無法抵禦那股刺骨的寒意。這種寒冷彷彿來自體內深處,源源不斷地散發出來,讓人感覺如同剛從冰水中撈出來一般。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正是體內陽氣稀少、陰氣過盛所致。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陰陽平衡是保持健康的關鍵。當陽氣不足時,陰氣便會相對亢盛,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陰寒之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患者由於陽氣虧損,使得身體失去了正常的溫度調節能力,進而出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等症狀。
然而,對於陰寒之病的治療,卻並非易事。傳統中醫常採用溫補陽氣、驅寒祛溼等方法來調理身體,但需要長期堅持且療效因人而異。現代醫學則更多地從病因入手,尋找可能導致陽氣不足的因素,並加以針對性治療。同時,患者自身的生活習慣和飲食調養也至關重要,如適當鍛鍊、注意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等。
總之,陰寒之病雖然令人困擾,但透過深入瞭解其病因病機以及採取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我們有望幫助患者減輕痛苦、恢復健康。這不僅需要醫生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離不開患者本人的積極配合與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一古老而又現實的健康挑戰。
然而,陰寒之病與傷寒大相徑庭。傷寒之寒由表入裡,而陰寒之病則不然,它是由於胃陽虛弱,土不制水,導致寒氣上衝,進而影響到腎臟。因此,可以說這種病症是胃寒及腎,需要從臟腑同治的角度來治療。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採用附子理中湯合二陳湯加減的方法。附子理中湯能夠溫胃暖腎,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二陳湯則具有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的作用。兩者結合使用,既能溫暖脾腎,又可破除陰寒,從而實現益火清陰的效果。這正應了中醫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理念。
透過這樣的治療方法,不僅可以緩解身體的寒冷症狀,更能從根本上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恢復健康。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以確保治療效果的最大化。同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應注意保暖、合理飲食、適度運動等,以輔助治療,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只有醫患雙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戰勝陰寒之病,迎來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