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計調劉耀 (第1/2頁)
如霜長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一刻,場景驟變,猶如晴空突現驚雷,令在場眾人無不瞠目結舌,心中波瀾四起。
他們的帝王,劉辯,竟在萬眾矚目之下,淚水決堤,如斷線珍珠般灑落。
這突如其來的脆弱,打破了宮廷一貫的莊嚴與沉寂,讓人難以置信。他邊泣邊訴,聲音中夾雜著無盡的哀求與絕望,懇求著劉耀能挺身而出,為天下除害,懲治那權傾朝野的董卓。
或許,是長久以來積壓的恐懼與無助,在這一刻找到了宣洩的出口,劉辯的內心世界轟然崩塌,任憑何太后的溫柔撫慰如何細膩入微,也無法撫平他心中的驚濤駭浪。
他哭得撕心裂肺,並且還不斷的央求劉耀懲戒董卓。
周圍,劉耀、曹操等一眾重臣,目睹此景,無不心生感慨,紛紛發出沉重的嘆息。
這嘆息中,既有對劉辯境遇的同情,也有對時局動盪、皇權旁落的無奈與悲哀,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沉重氛圍所籠罩,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
若是他今日能展現出雄主之威。
也許漢室還能存續一段時間,但是很可惜,劉辯只是一個非常平庸的少年,皇帝二字並沒有增加他的智慧和膽識。
現在的大漢已經四處臨敵,大漢王朝需要的是一位雄獅,人中之龍才能再次復興,而你讓一隻披著皇袍的猴子,來領導朝廷,大漢焉能不被人踩在腳下。
現在他當著所有人的面要治罪董卓,這完全就是嫌自己活的太長,沒有任何的腦子。
正所謂“龍生九子,各有千秋”,在劉辯與劉協之間,這份差異更顯鮮明。劉協雖心間暗湧恐懼之波,然面上卻無絲毫責備董卓之意,反以溫潤如玉之姿,竭力撫平董卓及滿朝文武心中的漣漪。
他聲音清越,宛如山間溪流,悠悠響起:“董卿家,你自遠方而來,風塵僕僕,不辭辛勞,眾卿也有勞了,護佑朕與皇兄周全,此情此景,令本王深感寬慰。待此事塵埃落定,本王必當論功行賞,以彰卿等之忠勇。”
此言一出,滿殿官員無不動容,紛紛頷首以示敬意。而提及劉愛卿,劉協眼中更添一抹敬佩之色。
“劉卿亦是功不可沒,昔日先皇在時,便常贊卿箭術超群,武藝非凡。今日一見,果非虛言。卿之辛勞,朕亦銘記於心,他日必有厚報。”
一番話語,既顯王者之風範,又不失溫情脈脈,恰如其分地平衡了權謀與人心,讓人不禁暗暗讚歎。
劉耀輕輕揚起一側眉梢,那動作中不經意間流露出幾分少年老成的狡黠與深邃。
若非親眼所見,實難想象這稚氣未脫的臉龐之下,竟藏著如此精於世故的心思,擅長於風雲變幻中尋找堅實的後援。
世事如棋,漢室之光漸趨黯淡,昔日輝煌不再,宗室之中能挑大樑且地位尊崇者,屈指可數,而眼前這位劉耀,無疑是那顆璀璨星辰,照亮了亂世的一隅。
反觀如劉表之流,或許能守得一方安寧,若論及揮劍斬奸邪、掃平亂世之勇,則顯得力不從心,終歸是少了那份破繭成蝶的決絕與擔當。
“陛下隆恩浩蕩,王爺提攜之恩定然銘記。日後定當擇吉日,親赴皇宮,面謝聖恩,亦向王爺請教治國安邦之道。”言罷,劉耀下馬躬身行禮。
董卓立於一旁,目光穿透馬車的帷幔,落在那一對身影之上,心中五味雜陳。那複雜之色,既有對劉耀少年得志的微妙嫉妒,也有對劉辯和劉協兩人之間的考慮。
"回宮!"劉協輕啟朱唇,聲音雖淡,卻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他輕輕一揮手,如同風拂柳梢,眾人皆心領神會,紛紛調轉方向,步履匆匆地向著那深邃的宮城邁進。
此刻,周遭的老臣們,皆是滿目滄桑,眼神中交織著複雜難言的情緒。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落在了那漸行漸遠的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