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第三度遊幸江都。
至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唐軍的義寧二年,暮春三月,李世民、李藥師率軍來到洛陽西方之時,楊廣在江都冶遊,已有二十個月,卻全然沒有離開之意。
隨行官兵大都來自北方,人人企盼儘速北返。
楊廣心知天下早已分崩離析,江河日下,縱想振衰起敝,無奈時不我與。
這位年屆五十的皇帝拒絕面對自己造成的頹敗,只能益發荒淫,沉溺酒色,藉以逃避現實。
此時他銳意盡失,預感末日逼臨,往往攬鏡自照,對蕭皇后與近臣感嘆:“大好頭頸,誰當斫之!”
這年三月,宇文化及連絡其弟宇文智及以及數字朝臣,直入皇帝內室,將楊廣擒住。
楊廣忿然說道:“我確實有負百姓。至於爾輩,榮祿兼極,何至於如此!今日之事,誰人為首?”
宇文化及不答,只命封德彝宣讀罪狀。
楊廣怒斥:“封卿乃是士人,如何竟與彼等一般?”
封德彝一時慚愧得無地自容,不敢言語。
宇文化及命人斬殺楊廣身邊的皇室子孫,鮮血直濺上皇帝御袍;隨後命人將楊廣縊弒。
皇帝既崩,宇文化及原欲立隋文帝第四子楊秀,卻無法得到起事諸人同意。
於是另立隋文帝第三子楊俊之子秦王楊浩為帝,盡誅其餘皇室子孫。
他命陳稜為江都太守,自己帶領早已無糧無餉的船隊,一路打家劫舍,沿運河離開江都。
楊廣崩逝,蕭皇后命宮人取下床蓆裹住遺體,又拆解床板拼成棺木,草草掩埋。
宇文化及率軍離開之後,陳稜找到皇帝靈柩,粗備天子禮儀,改葬於江都宮西方的吳公臺下。
又將當時犧牲的王公,埋葬於墳塋兩側。
直至武德七年,李藥師剿滅輔公祏後,李唐才將隋煬帝改葬於揚州雷塘。
此乃後話,且說當時。
楊廣被弒的訊息傳入東都洛陽,王世充與數位重臣擁立越王楊侗為帝。
訊息傳入西京長安,李淵虛應故事,敷衍臣禮。
傀儡皇帝楊侑順從李淵之意,將他進位為相國,總領百揆,並授予九錫之禮。
“九錫”是兩漢、兩晉以降,皇帝授予重臣的最高賞賜,包括九種通常天子才能使用的禮器。
曾受九錫的重臣,比如王莽、曹操、司馬昭、楊堅等,後來不是其本人、就是其兒輩篡位。
此時的李淵,等於明白表示準備踐祚。
他諭令外地各路軍馬即刻回京,以備征討國賊宇文化及。
當時李建成甫出函谷關,尚未抵達前線;李元吉在太原;劉文靜在潼關;李孝恭在山南;另有詹俊、李仲袞在巴蜀。他們收到詔書,均即刻返回長安。
惟有李世民,如今他在洛陽西方的前線。
他所面對的,並不僅是洛陽的王世充。
當時李密據有黎陽、洛口兩倉,正率領瓦崗軍圍攻洛陽。而唐軍西來,在洛陽之北與李密已經對壘。
加上宇文化及沿運河離開江都,到徐州後因水路不通,改行陸路,由東南朝洛陽而來。
其前哨在洛陽之南,與唐軍也已逐漸接近。因此李世民的唐軍,乃是三面受敵。
與長安相較,江都至洛陽的距離近了不少。
因此洛陽得到江都生變的訊息,也比長安早了幾日。
李世民一接獲探報,便料定父親必會撤軍,以備登極大典。
但此時如果遽然回師,必遭王世充、李密、宇文化及三方夾擊。撤軍該當如何進行?
李世民自然要與李藥師商榷。
當時中軍已出新安、宜陽,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