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道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吳之番同意合軍,那自然有主次之分,而孟浚大包大攬的對著嘉定義軍打包票,什麼盔甲不夠以後一定補全,糧草都不用擔心,大家拋頭顱,撒熱血驅逐韃虜,肯定是餉銀不缺,總之一句話,要啥給啥,這些話聽的底下眾義軍心情激盪,歡呼雀躍聲不絕於耳。
而吳之番也甘願屈居下位,願暫奉孟浚為主帥,待拿下松江城後,再聽從朝廷的安排,這些孟浚也大度的表示理解。
孟浚在嘉定城逗留了三日,重新整頓了一下義軍,一些老弱不堪戰者留著嘉定城,餘者盡數調往大營,新組建了一鎮,至於鎮名孟浚要和吳之番商量,不過這畢竟不是明朝軍制,吳之番連連搖頭,表示這種臨時編制孟都督決定就行,他就不摻和了,孟浚無奈,想起自己現在就在嘉定城內,索性便以定武鎮為名,統制自然是吳之番,這些事吳之番一概不參與其中,當然他也不反對。
次日一大早,嘉定縣城門洞開,城內吳之番的義軍次第開出,除了留守嘉定城的少量義軍外,其餘一萬八千人紛紛開出城外。
城外鼓聲陣陣,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松江府方向行進,枯燥無味的行軍之行又開始了,孟浚行軍途中又翻出了自己已經看了數遍的孫子兵法,越看越感覺其中的深奧。
孫子兵法:兵之勝在於篡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
孟浚騎在馬上,慢慢思考著孫子兵法中的意思,為何一些將門出來的子弟帶兵很容易,不是說將門出身就一定會打勝仗,而是說這些人會帶兵,換一個普通人來,管理一百個人都是一件挺費勁的事,更不用說幾千上萬人的軍隊。
將門子弟就是讀的兵書都有前人詳細的註釋,理解起來事半功倍,而孟浚手上現有的兵書典籍,都是白板,一切都得靠自己理解,還有在戰場上和實際帶兵中慢慢領悟。
孫子兵法中的八點,第一點選卒,孟軍三鎮士卒可以算是合格計程車兵,就算技藝不夠嫻熟,但是在國仇家恨的加持下,士氣可以彌補技巧上的缺失。
第二點士卒勇猛在於軍紀嚴明,軍餉不缺,孟浚自問還已經做到,軍律上的事,制定之後自己從來沒有違背過,軍中的餉銀也未曾拖欠,自己既沒有購置家宅,眷養美妾,身上可以說是身無餘財,和士卒同吃同住。
第三點巧在於勢,按孟浚自己的理解是用兵得靈活多變,將帥得審時度勢,指揮得當,這孟浚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欠缺,打呆仗自己還行,如果戰場環境複雜,那自我感覺壓力甚大,沒有系統的軍事學習,光靠自己讀兵書,以及在戰爭中慢慢成長,不知道要多久的時間,而在戰爭中成長,以如今的局勢,孟浚是一次都不能敗。
而第四點,利在於信,為將者言而有信,這孟浚還是很有信心,自問自己做到這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
第五點其德在道,孟浚有些不得其解,只好在下方做了一些註釋,這應該不是讓自己做什麼道德君子類的,應該是指軍隊訓練,或者是要將領熟讀兵法,知識面廣泛,可以更好的管理軍隊,孟浚只得把這兩個想法都註釋在下方,期望以後能遇上個人可以好好請教一番。
第六點第七點,其富在於亟歸;其強在於休民,這應該就是國家層面的描述,這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軍事儲備在於速戰速決,國家強大在於民眾可以休養生息,這些暫時和孟浚關係不大,要不是條件不允許,他擴軍的步伐邁的更大了。
而第八點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了,傷在於數戰,頻繁的征戰會讓軍隊的實力削弱,戰爭損耗的物資,打的多了,士卒的傷亡,這些都是現實的問題,孟軍成軍以來,也確實是連連征戰,不過這些都是無法逃避的,孟浚可以感覺到,韓雄的克武鎮雖然士氣還算不錯,但是士兵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