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店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已經是阮元第三次參加長達九天的大考,故而相比於三年前的鄉試,阮元已經沉穩了許多。會試與鄉試髮捲時間相同,三月初九日子時下發試卷。但這一次阮元沒有固執地當夜落筆,而是輕輕睡去,直待次日卯時,方才準備得當。只見試卷上寫著: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科會試題目:
第一場
四書題:
點,爾何如?鼓瑟稀,鏘而,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
苟為不熟,不為荑稗。
詩題:
賦得草色遙看近卻無,得無字五言八韻。
清代科舉,最重頭場,故而頭場三道四書題,一道五言八韻詩,都是乾隆親自出題。會試頭場與鄉試大異,題目不難,這三句話和一句詩,自然是阮元自幼熟知的。要在立意與言辭。故而阮元也思索了一會兒,有了明確思路,方才開始作答。
按清代科舉規定,三月初九日,考場中考生作答第一場試題,而於此同時,王傑也同副主考鐵保、管幹珍等人,集中商議第二場五經文、第三場策論的題目。科舉主考於考前三月初六選定,要在防止考生營私舞弊。只是這樣一來,主考自也無法提前出題,只好等到頭場開始,才著手準備場試題。
當然,主考官員,本也都是精於經術之人,故而五經文擬題不難,只第三場的策論,有時需費些功夫,但自考官入場至策論試卷下發,共有十日時間,足夠考官深思熟慮。眼看初九日,四書文下發,初十日考畢。十二日,發五經文試卷,十三日考畢。三月十五日上,最後的策論下發至考場,經一日運籌,至三月十六日,策論終場。
乾隆五十四年的會試,五經文一場也是變數極大。因此前考生作五經文,都是五經內自選一經五題作答,可乾隆五十二年,朝廷認為五經只選一經的作答方式,極易導致考生不習其他經文,從而投機取巧,荒廢經術。因此乾隆下令,之後五場鄉會試,五經輪流取一經命題,自乾隆五十八年起五經各選一題,以兼顧儒家經典。
而阮元參加的這場會試,早在兩年前就已確定,五經文只考《尚書五條。阮元原本精於《三禮,雖不廢《尚書,但也自忖未臻一流。所幸孫星衍於《尚書一道,乃是精研數十年的大家,更是此時海內首屈一指之人。是以阮元也向他多加請教,一年之內,《尚書之道大進,這次考試應對下來,卻也比之前輕鬆許多。
這日下午,考生陸陸續續應答完畢,相繼走出考場,阮元所在的考棚乃是“秋”字棚,其中考生,包括前後幾棚,都是江蘇舉子,出了場,不少同鄉舉人也聚在一起,相互通報姓名籍貫,期望日後一旦高中,也好結而為友。
眼見其中幾個考生,正在說起這日第三場會試之事,阮元看了頗有興趣,便湊上前去。施禮道:“在下儀徵阮元,草字伯元,還望各位兄長見教。”
幾個考生也早知身邊來了人,聽得阮元自報姓名,一時紛紛還禮。當中二人,尤為矚目,一人已略有髭鬚,但平靜從容,似乎這百中取五的會試,對他而言便如行雲流水般自如。另一人身材瘦長,眼中卻有一股不俗的精神,看著雖是家境貧寒,卻極有志氣。
只聽那有髭鬚之人說道:“在下是通州胡長齡,字西庚,這位是山陽汪廷珍,字瑟庵。”說著向那瘦長之人指了一下。又道:“今日這策論,在下覺得頗有意味,故而遇到這位汪瑟庵先生,與他聊了一些,伯元賢弟,你卻認為,今日這五道策論如何?”他所說通州即今日南通,山陽即今日淮安,阮元自然清楚。
阮元眼看二人面相,都比自己年長,便道:“二位兄長,在下覺得,今日這策論,主試之人乃是經術、諸史、吏事皆通之人,其中諸經策問,俱是從眼下多立新說處出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