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椰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淞滬戰場上,那些德國軍事顧問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得這次會戰被國際社會,尤其是日本人,稱為“德國式戰爭”。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德國一直是中國的主要軍火供應國。德國軍事顧問在提高中國軍隊戰鬥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德國仍按照之前的協議,繼續向中國提供軍火。德國軍事顧問團也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儘管德國這樣做有其自身的經濟利益考慮,但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贏得了中國的極大敬重。
在這些德國軍事顧問中,法肯豪森將軍無疑是最為關鍵的一位。他曾在日本東京擔任德國駐日使館武官,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
在中國,他分析了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戰略部署,提出了中國政府軍的作戰方案。
他不僅為國民政府應對華北危機提供了對策,還為日後的長期抗戰制定了總體戰略。
在他的《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中,他建議將主戰場移至長江流域,因為華北平原無險可守,而上海和江浙地區河湖密佈,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卻有利於中國的輕裝備部隊。
這一建議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採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贏得了重要的戰略優勢。
在他的持久抗戰的戰略構想中,沿海地區不應過早放棄。首先,在上海進行抵抗,以迫使列強進行干涉。在必要時,可以不固守沿海,而是退保四川作為最後的抵抗基地。
法肯豪森對中國即將採取的抗日戰略態勢的演變進行了精準預測,這與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戰略構想不謀而合。蔣百里主張將日軍的進攻方向從北南吸引至東西,依託長江沿線的三級階梯層層設防,最終退守西南,引導日軍仰攻。
法肯豪森深入研究了中國當時的工業能力、財力以及官兵素質,他認為國軍應首先轉型為“輕裝快速部隊”,並據此制定了“國軍60個師的整軍計劃”。
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已有30萬中國軍隊接受了德國軍事顧問的訓練,並裝備了部分德式裝備。
在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的指導下,針對即將爆發的中日戰爭,國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訓。
法肯豪森曾讚譽南京中央軍校的學生為“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
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已有30萬部隊接受了德國顧問的軍事訓練,同時,德國向中國交付的軍火價值超過1億馬克。30個國軍師基本實現了裝備德式化。
此外,法肯豪森還協助擬定了一套“五年軍火發展計劃”。在這一計劃的推動下,包括漢陽兵工廠現代化改造在內的一批軍事工業和研究所相繼建立。
中國開始自行生產德國步槍的中國版——中正式步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以及馬克沁機槍、20毫米、37毫米、75毫米火炮和82毫米迫擊炮等。這些武器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都是中國軍隊的主要步兵武器。
透過引進德國軍事技術,中國國防工業初步建立,最基本的彈藥能自給自足。同時,國民政府在各省督導修建公路,使中國達到了進行抗日戰爭所必須的“最低度的標準”。
從上述內容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德國在抗日戰爭初期向中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援助。
儘管這些物資是中國購買的,但考慮到德國和日本同屬一個陣營,這樣的交易似乎並不合邏輯。
那麼,德國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
首先,德國在二戰時期的進攻策略主要依賴於閃電戰,這種戰術需要大量的裝甲力量,尤其是坦克。
然而,坦克的製造需要大量的鎢,而德國幾乎全部的鎢都依賴於從中國進口。
除此之外,德國還需要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