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第1/2頁)
蒙娜麗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安石心裡已經開始盤算,此間事了,他乾脆去眉州一趟。
若能親自教導,那蘇軾必成大氣,二人說不定也不會再政見不合。
【這裡就是說看待一個事物,只是去看還不夠,不能片面地看,要用全面、整體的眼光去看待,才能看清現狀。這不就是我們學過的認識論嗎?】
【這首詩語言簡潔,用詞質樸,也不像蘇軾的另外一些作品那麼張揚,但是卻很好地闡述了想要傳達的道理。】
【《題西林壁》這首詩,跟東晉時期那些同樣講道理然而卻又「理過其辭」的玄言詩又有所不同。】
東晉。
陶淵明蹙了蹙眉。
東晉?是說本朝?
玄言詩又是何意,還是說本朝的都是玄言詩?
謝靈運之詩還算不錯,可不至於像女子說的那般「理過其辭」,雖然一聽這個詞他就已經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詩了。
【理過其辭是南朝時期的鐘嶸在《詩品》中的描述,他認為詩歌是用來傳達感情的,用來講道理就顯得索然無味。】
陶淵明仍有些不贊同,正所謂「詩言志」,自己的詩中也時常會在末尾總結個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蘇軾推崇?
若詩只一味傷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題西林壁》這一類的理趣詩就不同了,它透過藝術形式來傳達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說教,此特點我們在蘇軾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出來。】
【另外王安石也曾經做過一首類似的理趣詩《登飛來峰》,大家可以對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這首詩他仍覺驚艷,方才女子誇獎《題西林壁》的話完全可以用於誇讚這首《登飛來峰》。
詩很簡單,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蘇軾那首還有些異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點想聽聽女子的說法。
【在西漢時期,很多人會把浮雲比作奸佞小人,而浮雲蔽日就可以比喻為那些奸佞小人矇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雲遮了自己的眼睛,因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深層次來說就是作者並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從而表達自己一定會能夠戰勝奸邪,在朝堂上創出一片天地的決心,事實證明他後來也確實算是做到了。】
歐陽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們不贊同新法,跟這王安石政見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詩是好詩,此意卻不敢茍同!
【而作為理趣詩來說,他這句話還有一個道理,那就是咱們看一個東西的時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給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雲遮住了而已,我們要透過現象去觀察本質。巧了,這不還是咱們學過的認識論的觀點嗎?】
【這後兩句和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技法上幾乎相通,只是表達的道理不一樣,卻都是能發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原以為顏回在偷吃鍋中的飯,本想接著祭祀之由教育一番,卻聽顏回解釋此飯中落了灰塵,因不忍浪費所以將之入腹。
是他錯怪了顏回。
孔子嘆道:「當真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此句甚妙。」
女子兩次提及認識論,而這兩首詩都是講述認識世間萬物的方法,原來此曰認識論。
當不止此二種而已。
【而蘇軾的這首詩或許也是有表達自己身在官場卻又看不透官場從而無可奈何的一種感情的。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完全沒有任何依據,隨便聽聽就行啦。】
【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體悟出來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