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鬥策鬥法鬥陣鬥將,跨年元旦新年快樂 (第1/5頁)
北臥無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本篇純知識整理,沒耐心可直接看此篇尾,感謝辛苦】
【策論】
策論指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宋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專案之一。
諸如:
宋·蘇軾 《擬進士對御試策引狀》:
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工,曲盡其巧,自 嘉佑 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於世,而詩賦幾至於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
《金史·選舉志一》:
初但試策,後增試論,所謂策論進士也。
《金史·選舉志》:
凡學生會課,三日作策論一道,又三日作賦及詩各一篇。
明·張寧 《方洲雜言》:
公以予策論頗優,而經書義不及彼卷,遂以 彭華 為首。
清·俞正燮 《癸巳存稿·八股文舊事》:
康熙 二年癸卯八月,定試士不用八股時文,用策論制,分二場。
在古代,有三個著名的策略性思想流派,分別是孫子兵法、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出師表”和西漢時期的《孟子》。這些文化經典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被創作和提出,但均對中國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了歷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文化遺產之一。孫子兵法注重兵法的智慧和戰略的準備,尤其強調“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系統地闡述了戰爭的本質、原則、策略、戰術和組織,成為後人研究軍事學和國防科學的重要經典。其理論對於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戰爭和政治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孟子》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之一,被譽為“萬世師表”。其思想內容主張人性本惡、天命、仁政、綱常等,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孟子》從人的自然狀態出發,提出人基本上是善的觀點,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主張仁愛、直言諫諍、正義和國家利益相一致等思想,對於中國古代政治和禮制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向君主劉備提出的一份政治建議書。該篇文章藉著諸葛亮“辭官不歸”的形式,表達了對國家興旺和民眾生計的關切,強調“養民生、修短用長,練兵備戰”,呼籲釐清權力佈局、摒棄權謀和出奇制勝,以期達到國家安定和民族團結的目的。
這個文化經典被中國曆代的政治家所效法,併成為了一箇中國古代有關治國理政中的著名示範。
【謀略學、厚黑學、陰謀論】
很多人喜歡講謀略學,研究厚黑學、鬼谷子,連72變36計都拿出來了。
不過,要知道,謀略是一把刀,它本身沒有善惡,用得好是救人的,用不好就是害人了。
這是南懷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說的一句話。對於有些專門研究“謀略”的書,南師說,這會對社會對青年人產生不好的影響。
我們中國文化是很講究策略的。比如古代的
縱橫之術、
鉤距之術、
長短之術,都是謀略的別名。古代也有使用謀略的人,比如謀士、策士或術士等等。
古代科舉考試中也有專門的考題。比如宋朝在應試文章中要寫一篇策論,看應考人對當下國家大事的看法。
蘇軾能在科舉考試中被主考官歐陽修看中,就是因為他的策論文章《論為政的寬於簡》。
像我們在工作中對一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向上級提出一個建議,也叫做策。
但是,南懷瑾先生也對社會上“謀略”的不當使用,提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