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天人之辯,四家論戰 (第1/2頁)
漢口張學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仁”的概念據考證起源於東夷民族(山東一帶),原始概念為兩人友好相處,親密和諧的姿態。
商朝被滅,周人借仁為德,經孔子加工為仁,為君子之備。
所以“仁”的寫法就是二人為仁,只有人與人的互動才會產生仁的定義,所以後世儒家講仁,道家絕仁。
《左傳.成公九年》:不背本,仁也。不忘本為仁,
《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
《莊子.天地》:兼愛無施,此仁義之情。
《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漢董仲舒總結《春秋繁露》:仁,所以愛人類也。
墨家作為三大古典邏輯學之一,與其他諸子思想不同,十分強調邏輯,類似高中生學的議論文,許多思想都充滿了邏輯推導。
墨家思想提出 天好仁,論據有三。
一,天之行廣而無私(無私覆蓋所有)。
二,其施厚而不德(不自我誇耀)。
三,其明久而不衰(照耀萬物)。
所以得出論點,“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愛相賊也”。
為什麼“天”希望人們互助互愛,而不是互相攻伐?
墨家繼續往下論證。
“今天下無小大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
墨家認為的“天”是主觀的,他們主動代入了天的視角,所以認為人們自相殘殺本質是給天造成了損失。
舉個不那麼恰當的比喻,墨家認為的天是大老闆,下面無論哪個員工被開除,最終都會給老闆帶來損失。
而因為:
一、天是“仁”;二、天擁有一切。
所以天會按照自己“喜兼愛,厭相殺”去安排人世間的事。
所以最後《法儀》用堯舜禹和桀紂幽厲正反舉例,在國家層面推行兼愛。
此時一處海邊,有兩人正興致勃勃的觀看著海面上浮現出的《經緯古今》畫面。
一人正襟危坐,高冠博帶、額似丘陵。
一人意態閒適,慵懶靠在石頭上,以手支額,不斷點頭。
潮起潮落,魚翔淺底,雁聲陣陣。
“李先生,看來這魚兒所傳書信為真,等下這位殷陽真的要帶後生前來與我們論道,如此神通,真是勘璇造化!”
孔丘此時向那名老人感嘆道,語氣唏噓不已。
“春秋戰國...人間世紛擾不斷,難道大同之世真如這波濤一般只是一個美夢嗎...”
“孔丘啊...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許多事都講求自然而然,想太多也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
一身棉布麻衣的老者打了個哈欠擺擺手笑道:“至於你的問題,等這後生把另外幾位帶來一起吵架自然就見分曉了。”
公元前233年,雲陽。
一名年輕人戴著枷鎖蓬頭垢面坐在監牢中。
他此時燦若星辰的雙眼望向空無一物的監牢土牆,卻像是看到了什麼稀世奇珍一般嘴唇顫抖瘋狂大笑!興奮地一邊拍著土牢的地面一邊結結巴巴的笑道!
“我我我....我是對的!我是對的!”
但隨即他的笑容又戛然而止,失神的望向窗外的藍天喃喃道:“可是為什麼秦二世而亡呢...我的理論難道有疏漏?”
“不行!就算是死,我也要問問這後世人,歷史的真相是什麼!”
而此時的直播間評論區,許多學者觀眾看完了墨翟的理論後,都在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
“墨家的思想的確相較於其他諸子邏輯性十分完備。但其有個致命的缺點是陷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