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打麻織布 (第1/2頁)
愛吃綠的西紅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是農曆五月初,也就是前世的陽曆六月上旬,沈玉英扦插的第二批,地瓜苗也已經紮根,開始生長。
那些放養的柞蠶也已經快要吐絲成繭。
這一批春蠶有巧果兒,冬生,楊柳和小翠兒他們,幫著沈玉英照顧,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
沒有低溫,沒有病害,這坡上坡下都住著人,連鳥都不怎麼來禍害人。
所以沈玉英這一茬的春蠶收穫頗豐。
嚐到了甜頭,沈玉英已經開始準備第二茬秋蠶了。
這回不止她們自己要養,灣裡的其他幾家都要養,其他人養蠶可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蠶絲。
因為程奶奶和周婆子,居然用沈玉英給她們的蠶繭,繅出了蠶絲。
沈玉英並不奇怪柞蠶蠶繭能繅絲,反而沒想到的是,程奶奶和周婆子有這手藝。
一問之下才知道,程奶奶和周婆子不但會繅絲,還會染色織布,在家鄉十里八鄉都是有名的,兩個人年輕時候就是同村姐妹,嫁人之後還是一個村。
後來程家程文父母相繼過世,留下幾個孩子還小,周婆子一家照顧程家。
再後來遭遇叛軍,周家父子慘遭不幸,兒媳婦也跟著去了,程文程武反過來,開始照顧她們婆孫,兩家就這樣互相扶持著走到今天。
程奶奶和周婆子,和沈玉英平靜說起往事,其中細情讓人心酸又感動。
不過三個人這份感動,很快都被柞蠶蠶繭能繅出來絲這事兒,給衝的煙消雲散。
實在是這個朝代的絲織品太過珍貴,珍貴程度甚至可以,當成金銀和貨幣使用。
其實何止是這個朝代這樣,沈玉英記的她前世古代亦是如此。
貨幣裡的那個“幣”字,還有那句財帛動人心裡的,“帛”字,指的都是絲織品。
別的不說,就說絲綢之路,為什麼被稱為絲綢之路,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在那裡達成的貿易,絲綢比貨幣更通用,也更保值。
因為有的小國隨時面臨著滅國,貨幣隨時會貶值甚至作廢,但是絲綢永遠不會貶值。
對於柞蠶蠶絲,沈玉英自然也有所瞭解,她空間裡可是有好幾件蠶絲被,都是柞蠶絲的!
原來的世界,人工放養柞蠶是從清朝中期開始,那個時候人們養柞蠶,可不是為了吃蠶蛹,神仙,大蟲子和雄蠶蛾。
而是為了繅絲。
清朝中期膠東,遼東地區開始放養柞蠶,同時這些地區也產生了多個,以繅絲為主業的工廠和作坊。
隨著時間發展,和人們一輩又一輩人的努力改進,十九世紀初柞蠶蠶絲,就已經享譽國際,後來建國之後,更是成為這些地區和國家的支柱產業,成就了那裡那段時期的輝煌。
提起蠶絲,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桑蠶絲,課本上說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說的都是桑蠶。
很少有人知道南蠶北柞,這裡的北柞指的就是柞蠶。
買蠶絲被的時候,沈玉英特意上網查過,很多人對於柞蠶褒貶不一,但是也有說的很中肯的。
桑蠶絲手感柔滑細膩,柞蠶絲則更加柔韌,耐用不易破,而且容易打理,蓬鬆度也好,保暖效能更不是桑蠶絲可以比的。
所以無論是做蠶絲被,還是衣服,保暖和耐用方面,都強於桑蠶絲。
也就是說市面上能買到的蠶絲被,大多都是柞蠶絲。
程奶奶和周婆子也發現了這一點,兩個人一邊仔細看著自己繅出來的蠶絲,一邊評價兩種蠶絲的優缺點。
連蠶繭外面扒下來的那層浮絲,都不肯丟棄,這對於她們來說都是好東西,攢到一起放到棉衣和鞋子裡,都是可以保暖的。
程奶奶和周婆子,十分不好意思的跟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