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沒有倒春寒 (第1/2頁)
愛吃綠的西紅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她們這裡在研究地瓜苗,前面陸常山在領著人研究稻苗。
昨天大地裡的活幹的差不多了,沈玉英她們在庇護所裡幹活。
陸常山和陸大伯他們就在前面溝裡幹活。
修整水壩和水田,種完大田,也應該準備栽秧了。
這個朝代沒有塑膠大棚,空間裡雖然有不少塑膠布,沈玉英和陸常山也不可能拿出來。
他們要儘量利用這裡的,地理環境和物資,完成秧苗移栽前的育苗。
這些事情沈玉英和陸常山都不陌生,前世他們小時候一樣物資匱乏,也沒有塑膠大棚,最早的那種小地棚也不保溫,降溫的時候上面都要蓋上草簾子。
最早的時候實在買不到塑膠布,就直接蓋草簾子,晚上蓋上,白天在掀開,他們現在用的也是這個辦法。
但是這個辦法不但對苗床位置要求高,而且又費時費力,暫時根本沒有辦法大面積種植,好在陸常山他們現在沒有太大的追求,種出來的糧食夠他們自己吃就行。
這個夠自己吃,當然也不是說天天吃白米飯,偶爾能吃上一頓兩頓的他們就知足了。
其實說實話,前世實現白米飯自由也就是近十幾二十年的事兒。
陸常山記的自己小時候,家裡吃的大多也都是粗糧,那時候他年紀小,腸胃弱,老爸的胃也不好,老媽都是在熬大碴子粥的鍋裡,給他和老爸用鋁飯盒蒸一盒白米飯。
有一年正趕上稻子成熟的時候下了一場冰雹,家裡的幾畝水田幾乎絕收,只收了一點癟稻子,磨了點碎米,老媽就用那些碎米將就了他和老爸一年。
那些記憶一直深深的刻在他的心裡,所以儘管後來他做了那麼多行業,最後還是選擇了和農業有關的,用他家玉英的一句話總結,無論走到哪,也離不開腳下的那塊土地。
他是這種感覺,陸大伯這些人又何嘗不是,土地和秧苗對他們來說,就代表著糧食,就代表著不捱餓,不受凍,看著心裡就踏實。
所以他們這些人對待這些秧苗,比對待自己的孩子都上心。
幹了一氣活,等氣溫上來了,把草簾子掀開,給苗床澆了水。
陸常山拔出來兩棵秧苗,看了看根系,數了數葉片,算計著還有多少天可以移栽。
今年春天雖然還是有點乾旱,但是氣候很正常,一直跟著節氣走,沒有倒春寒。
之前沈玉英就和他說過,根據這兩年的觀察,和之前原身記憶裡的氣候推測,這個朝代所在的時期應該是地球偏暖的時期。
這對他們來說絕對算是一件好事兒,這要是倒黴的穿進小冰河時期,再趕上這樣的亂世,恐怕會更加艱難。
沈玉英和陸常山今天帶著人在葫蘆口裡忙了一天,晚上又吃了一頓算是豐盛的晚餐,陸潯帶著幾個小子第二天就走了。
陸潯他們走後,灣裡人該幹什麼幹什麼,大田種完了,地裡除了留幾個做田間管理的漢子,其他人都開始進山採草藥。
因為這幾天灣裡製藥作坊,不但又新擺出來幾種要收的草藥,之前收的草藥也是有多少要多少。
只要是收拾乾淨合格的,送到作坊就上秤,直接就給銀錢。
就算不給銀錢他們也不怕,家裡在作坊做工的可是親眼看到了,不止鎮上藥行來取藥,巡檢營的官差也來定藥,這製藥作坊越做越大,一定能長長久久的做下去,他們也就徹底有安穩日子過了。
巡檢營的確來人了,不但定了要的藥粉,還給沈玉英送來了一千兩銀票的定金。
看到這一千兩銀票,沈玉英心情很好的,不但答應了他們要的藥粉,還給提了一個隨軍急救包,或者急救箱的建議。
也就是除了風寒粉,還有其他的,比如治療水土不服腹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