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每一件事終需有個結局,對於李建成,李世民並未完全放任不管,在那場震撼人心的玄武門事變中,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均遭不幸。
李世民登基之後,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賜予“隱”這一諡號,然而無論是“息”還是“隱”,都暗含貶義。
他還下令將宗室子李懷仁過繼給李建成一脈,使其承襲息王的爵位,以此作為一種處理手段,旁人便難以再多加置喙。
曾貴為皇太子的李建成,在大唐朝廷中自然擁有一股勢力,玄武門事變發生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後,東宮及齊王府的薛萬徹、謝叔方等將領率兩千兵馬猛烈攻擊玄武門,導致守將敬君弘、呂世衡等人全部陣亡,薛萬徹甚至意圖進攻秦王府。
幸虧秦王府方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公開展示,才阻止了薛萬徹的瘋狂反撲。儘管最終事件得以平息,但這樣的處理結果並不能讓所有人滿意,只是無人敢於提及,即使是以直言敢諫著稱的魏徵和王珪,也僅是在私下裡悼念李建成,始終不敢提出恢復李建成正統身份的事宜。
李世民亦深知此問題早晚都要面對,因此他嘗試拉攏齊遂良,希冀能夠篡改皇帝的起居注,以避免遺臭萬年。
從他對李孝恭和王珪職位調整的態度上,明眼人或許能窺見一些端倪。
然而,他們並不具備何樂為那樣的預見性,無法即時洞悉李世民的真實意圖。
何樂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敢在國子監掀起波瀾,本打算透過孔穎達引薦,讓他有機會在朝堂之上向李世民當面陳述意見,沒想到李世民竟親臨國子監,反而省去了他的一番周折。
李世民面色陰霾,無人知曉他心中所思,何樂為卻從容不迫,全場陷入死一般的寂靜,就在李世民即將作出裁決的關鍵時刻,一個略帶膽怯卻又充滿堅韌的聲音響起。
“微臣駱賓王贊同何樂為的觀點,懇請陛下恢復息王的身份地位,公正評判隱太子,使其身後得以安寧!”
駱賓王果然不負何樂為所望,在關鍵時刻發聲支援,只要有一個人附議,就意味著此事值得深入探討。
何樂為 抓住時機,激昂陳詞:“昔日帝王明君之治,後世難以超越,因其順應人心之道,窮極仁義之理……”
“當今陛下應天順民,平定禍亂,統一天下,身先士卒直至龍椅,用人唯賢,不論親仇,授予權柄,督責成效,納諫如流,謀事必成,政治清平,國富民安,定能開創盛世如貞觀……
“陛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必能鑄就千秋偉業,留名青史。若能恢復隱太子之名譽,實為效法前賢,兼濟家國,遵循人道之根本,此舉猶如錦上添花,懇請陛下采納!”
這一席話出口,眾人不禁又回想起他贈予紇幹承基的溢美之作,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言辭儘管極致地讚美推崇,卻讓人深感舒適,李世民幾乎想要再次將其掛起,在內書房深刻剖析!
何樂為 話語鏗鏘有力,振聾發聵,與壁上那首俚俗詩作的格調迥然不同。此刻再看此人,聆其言論,誰能料到他僅是一個出身市井的小商人?
即使是魏徵等經驗豐富的老臣,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如此坦蕩直言進諫,而何樂為 卻站在了道德高地。
他的話語暗含之意是,皇帝亦是凡人,凡人當遵循人倫常道,崇尚仁義,追封李建成,恢復其正當地位,反而是彰顯李世民寬宏大度的良策,若不然,則顯得狹隘,易招致後世唾罵。
總而言之,若遵從何樂為 的建言,便是名垂史冊之舉;反之,則可能遺臭萬年。
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又有誰敢對其道德綁架?
此刻,李世民臉色變幻不定,何樂為 適時地拉上了李孝恭:“河間郡王忠誠不渝,雖因病痛暫離朝廷,但始終心繫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