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南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馬上就是春闈,事情一件件的辦吧。
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唐廷的春闈其實並不算什麼大事,因為以往歷屆的科舉,都被世家大族把持,普通人或許能考上功名,但沒用,從宣宗末年起,寒族士子就很少出現在朝堂人,甚至一些落魄的功勳子弟,也被排擠出圈。
所以很多有才能的讀書人乾脆投奔藩鎮。
藩鎮越來越強大,唐廷廷就像近親繁殖一樣,越來越虛弱。
有人懷疑,也有人認同,畢竟這年頭就是節度使身邊的幕僚坑也滿了。
來長安試試運氣的人也不少。
李曄力排眾議,第一輪題目由李曄親自出,明算差不多就是小學水平,加上一些基本統計學。
而策論的題目,仿照後世公務員考試,來了個大雜燴,律法、儒家經典、詩賦,還有腦筋急轉彎,最後才是李曄的重點,治國策。
所有的考試都在兩個時辰內結束。
如今唐廷的情況,也玩不起什麼其他花樣,一切從實際出發,名為科舉,實則向讀書人求策。
無論哪個時代的讀書人,對國事的興趣非常之大,能滔滔不絕的講上三五天。
唐末雖然是個殺戮亂世,卻不像後世清朝一樣搞文字獄那套,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不犯唐廷的忌諱,基本就沒什麼限制。
為了這次科舉,李曄連禁衛軍都出動了,用來維持秩序。
考策論的擠破了頭,考明算的門可羅雀。
對於這個現象,李曄也是無可奈何,畢竟幾千年的文化慣性在那擺著,要改變這一切,只能從武營中培養。
兩個時辰的科舉下來,士子們歡歡喜喜的出了考場。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考的不錯。
經歷過後世無數考試摧殘的李曄,當然知道越是這種寬泛的題目,越是考驗人的才學。
看似沒有門檻,實則門檻非常高。
治國之策,千頭萬緒,一不小心就說偏了。
三百份試卷,李百川、韓偓、趙崇凝三人一人一百份,直接批閱。
前面的題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的文章。
在場的三人都是有真才實學的,一個上午,就挑選出六篇文章。
李曄一一過目,試卷都採取了謄錄和糊名,杜絕了主考官徇私舞弊的可能。
這六篇文章能被挑選出來,當然有其獨到之處。
沒有一人是長篇大論的,都是挑準某一方面往深處寫,目光頗為獨到,六篇文章,總結起來就是六種意見:編戶齊民,重鑄錢幣,還有傳統的勸課農桑招撫流民,分發土地,鼓勵嫁娶,最奇特還有一篇詳細論述了朝廷應該嚴格管控僧道人口,同時僧道的土地一律納糧賦稅。
別說這些傳統的文人,在治國方面雖然沒有李曄那麼天馬行空,但都頗切實弊。
就拿錢幣來說,市面上流通的都是私鑄劣質錢,以鉛錫和青泥鑄成,購買力不斷下降,百姓也不傻,寧願要絹帛、鹽、糧食、鐵等實物,也不願收這些劣質錢。唐廷政局清明的時候,也花大力氣打擊這些鑄私錢的人。
但只要有利益足夠,就有人願意冒殺頭的風險。
到了唐末,唐廷自顧不暇,私錢大起,經濟徹底崩潰。
鑄錢勢在必行,但不是現在,不過這個人的眼光倒是一流,算是朝廷極缺的人才。
現在重中之重就是編戶齊民,朝廷有多大力量,全在這個上面了。自黃巢大亂以後,關中又來了個朱玫之亂,後來就是李茂貞、王建大鬧關中,原有的戶籍早已經失效了,編戶齊民迫在眉睫。
總體來說,這六個人是絕對合格的,雖然有些人字寫的不怎麼樣,語句也不是很通順,也管不了這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