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1)《平寇志》卷四。按,餘瑞紫《流賊陷廬州府紀》(收入《野史無文》卷十四)載獻忠與襄王的對話較詳。此書作者雖自稱得自親身見聞,然核之以現存明檔(《明清史料》乙編,第一○本,九二四頁)等原始材料,作者所言多有失實之處,如攻克襄陽之日,可斷定為崇禎十四年二月初四日,餘瑞紫卻記於崇禎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因此不取他的說法。
(42)《明季北略》卷十七。《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四作&ldo;發銀十五萬以賑饑民&rdo;。
(43)《楊文弱先生集》卷五三。
(44)關於楊嗣昌之死,《綏寇紀略》卷八雲:嗣昌自川&ldo;返荊州,將謁惠邸。王命閽者謝曰:先生願見寡人者請先朝襄王。嗣昌慚,乃縊。&rdo;同書卷七又云:&ldo;嗣昌聞襄陽破,遂不復食。及聞李自成陷洛陽,於是撫膺大慟曰:無面目見上。伏毒死焉。&rdo;《懷陵流寇始終錄》卷十四雲:&ldo;嗣昌敗後,左良玉以平行牒文侮之。嗣昌慚憤,乃仰藥自殺。&rdo;嗣昌子楊山松於《孤兒籲天錄》中力辨其誣,雲其父乃病死。按:據楊嗣昌死前書函及在嗣昌左右之監軍萬元吉所作《籌軍錄序》可知嗣昌時已病重,疾中獲悉福、襄二藩相繼告陷,驚悸轉劇,雖曰死於病,實亦死於時局也。嗣昌歿時方五十餘歲,尚在壯年,距襄陽之破不足一月,相傳自盡,不為無因。然在疑似之間,未可據為定論。
(45)張縉彥:《依水園文集》前集卷二。
(46)《依水園文集》前集卷二。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所記文字略有不同。
第七章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的大發展
第一節 李自成起義軍挺進河南
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年)是明末農民戰爭進入高潮的一年。這年初,李自成起義軍攻克洛陽,張獻忠起義軍奇襲襄陽,標誌著起義軍同明官軍之間的力量對比開始發生了變化,從此義軍所向無敵,明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李自成部義軍的攻克洛陽和在河南的大發展,並非僥倖或偶然而得。從崇禎十一年到十三年的兩年時間內,李自成部義軍往來活動於湖北、四川、陝西三省交界地區,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崇禎十三年夏,明王朝調集的官軍逐漸向這一地區集中,對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義軍的壓力不斷增大。李自成就在這年的六、七月間,由湖北房縣地區出發,取道陝西平利、洵陽、商州進入河南的淅川、內鄉一帶1。
這裡有必要敘述一下以李自成、張獻忠為代表的明末農民戰爭大發展的背景。根據許多地方誌中儲存的材料,崇禎十三年的災荒是特別嚴重的,幾乎遍及全國,不少地方竟至於顆粒無收,饑民大批死亡。災荒的形成,除了這年氣候惡劣,連續幾個月乾旱、蝗蟲為害以外,明廷的加派剿餉、練餉迫使農民逃亡,造成農業生產的急劇萎縮,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舉例來說,崇禎十四年武安(當時屬河南彰德府,今屬河北省)知縣竇維輅在疏中報告:&ldo;本縣原編戶口一萬三十五戶,今死絕者八千二十八戶;原編人丁二萬三百二十五丁,今逃死者一萬八千四百五十丁。通計本縣正派條銀、新、舊、練三餉共銀四萬四千七百九十五兩,漕米二千三百四石,遼米豆共一萬二千五十三石,臨清倉米六百八十八石,祿米八百四十二石。加以三年壓欠,應徵不下十餘萬。&rdo;以殘存的二千戶、一千八百餘丁,承擔這樣巨額的賦稅自然是不可能的,其他的農民除了死掉的以外,&ldo;居他鄉者,只懼糧差重累,不敢承種田畝。即來歲豐稔,有土無民,依然荒蕪。&rdo;2關於災荒的嚴重性,由於材料太多了,這裡只著重談談河南省的情況。
河南是明帝國的腹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