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第1/3頁)
[美]丹尼爾·J·布林斯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早在一八七七年,主張建立兔費公立中學以使教育大眾化的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iddot;埃利奧特就預見到必須建立新的考試制度。只有依靠某種統一考試制度,大學才能選拔那些能從高等教育得益最多的學生入學。在美國,公共教育的課程和標準都由地方掌握,其千差萬別的程度是歐洲教育工作者做夢也想不到的;美國在高考制度上遇到的問題和英國、法國的問題不一樣,因為英、法申請上大學的人所學過的中學課程都是標準化的。由於美國聯邦政府不負責教育,因此只能由某個有權威的民間組織來設立標準化考試了。一八九○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哲學和教育學教授尼古拉斯&iddot;默裡&iddot;巴特勒提出了這方面的計劃,當時他只是想使中學課程適應大學的需要。巴特勒事後回憶說:&ldo;那時候,公立中學剛剛得到普及和迅速發展。美國城鄉各地紛紛增建公立中學,很自然,這些中學都遇到了怎樣使學生考取大學的問題。美國各大學都各行其是,擺著一副超然的姿態,對別家大學的方針政策、中學的需求以及公眾的普遍利益一概漠不關心。&rdo;一九○一年六月,剛剛成立不久的高考委員會在美國的六十七處考場和歐洲的兩處考場,對二百三十七所中學的九百七十三名報考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首次統一考試。為使學生們取得藝術、簿記、音樂、速記、新聞、印刷、救護、家政、工藝、娛樂、體育等學科的學分,各新建中學的課程部大大增多了。然而,高考委員會出的考題卻是傳統學科方面的,如英語和化學,井按百分制嚴格打分,規定六十分為及格。
一九○五年,法國心理學家艾爾弗雷德&iddot;比內(他被巴黎公共教育部長任命為弱智兒童教育委員會委員)同另一位法國心理學家西奧多爾&iddot;西蒙合作,設計出一種通用的智力標準。比內提出一個嶄新的設想,即人的智力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直至達到成熟朗。基於這個設想,比內測試了大批兒童之後,計算出各年齡組兒童的平均測試表現,這樣,把任何一個兒童的測試表現同平均表現相比較,便可得知這個兒童的&ldo;智力年齡&rdo;與他的真實年齡的差別。各年齡組兒童的測驗標準,是根據百分之七十五的受測兒童能夠透過測驗這一原則確定的,這些標準測驗被用來衡量&ldo;正常&rdo;兒童的智力變化情況。一九○八年,&ldo;比內‐西蒙測驗&rdo;已從法文譯成英文,並傳入了美國。一九一二年,德國心理學家威廉&iddot;斯坦提出,把受測者的智力年齡除以實際年齡,就可得出合用的&ldo;智力商數&rdo;。史但福大學的劉易斯&iddot;特曼等人對&ldo;比內‐西蒙測驗&rdo;加以修改,搞出了美國標準&ldo;智力測驗&rdo;。測量&ldo;智商&rdo;成了智力通用手段。
一九一七年,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迫切需要對入伍新兵進行甄別,於是產生了新的測驗方法。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一個委員會搞出了兩種適用於人數眾多的軍人的測驗方法,一方面剔除智力程度不夠入伍資格的人,一方面可以找出那些比一般人聰明的&ldo;軍官材料&rdo;。陸軍a 級測驗是為懂英語的人設定的,陸軍b 級測驗(測驗者用手勢把測驗要求告訴受測者)則用來測試文盲和不懂英語的外國人。到一九一九年一月底,共有一百七十二萬六千人接受了測驗。雖然一九二一年以前沒有正式公佈過測驗結果,但一九一九年洩露出來的訊息引起了嚴重不安:百分之四十六點三的應徵白人和百分之八十九的應徵黑人只達到十二歲的&ldo;智力年齡&rdo;或十二歲以下。按照教科書上的解釋,&ldo;智力年齡&rdo;在十二歲以下的成年人屬於&ldo;弱智&rdo;。難道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