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步兵防禦戰鬥是從基點式防禦向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發展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防禦方法還非常簡單,通常採用基點式防禦,即由散兵坑、機槍掩體、避彈所、掩蔽部和一些斷續塹壕組成的相互沒有聯絡的陣地。這種防禦樣式縱深淺,間隙較大,穩定性差,易受敵分割包圍。為了增加防禦的穩定性,孤立的基點式防守陣地逐漸連線在一起,從固產生了具有一定縱深的線式防禦樣式,所謂線式防禦陣地,就是由交通壤、塹壕連線起來的綿亙帶式防禦陣地。線上式防禦陣地內,兵力兵器有重點地配置在陣地的要點上,構成防禦的主要方向,並形成了以機槍火力為核心,與火炮相結合的火力配系。前沿前還設定有障礙物,在防禦的淺縱深還增設了預備陣地,用以配置兵力進行機動和支援前沿分隊戰鬥。隨著戰鬥中的火力成倍增強,防禦更加依賴於野戰工事,防禦者對陣地的組成、工事的梅築越來越重視。由於積土工事常被炮火摧毀,土木工事出現於戰場,野戰陣地萌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期,隨著火炮威力和射程的提高以及坦克的運用,防禦的縱深增大了,兵力作縱深梯次配置,透過採用縱深梯次的防禦,對抗進攻者的連續突擊,以增大防禦的彈性和穩定性。同時,出現了築有永備工事的堅固支撐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對付叢集式坦克的衝擊,反坦克支撐點得到普遍運用,對於抗擊坦克的衝擊、穩定防禦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支撐點防禦形式不僅作為反坦克陣地採用,而且也成為連、排陣地防禦的基本陣式,是構成陣地防禦中營防禦地域的基礎。支撐點防禦陣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中得到了廣泛運用。經過戰爭檢驗,證明是適應現代步兵防禦戰鬥特點的理想的防禦陣地樣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由於武器裝備的發展,步兵的作戰能力明顯增強,戰鬥規模和範時明顯擴大,同時,步兵通常在諸兵種合成軍隊的編成內遂行任務,步兵行動也必然受到合同戰鬥影響,合同戰鬥的新的理論和方法如空中機動、垂直包圍、縱深攻擊等廣泛應用,給步兵的戰鬥行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改變了步兵以往單一的地面行動的性質。戰鬥中,必須貫徹前沿、縱深同時攻擊的思想,以穿插、分割、滲透等戰術手畏,實施全縱深的攻擊,使前沿攻擊和縱深攻擊緊密結合,以達成進攻戰鬥的機動性和速決性。現代條件下,直升機大量裝備部隊,戰鬥中可以給步兵提供空中火力支援和空中機動保障,因此,步兵除配合地面戰鬥外,還可搭乘直升機由一地向另一地實施快速機動作戰或克服複雜的地形障礙,在敵人縱深實施戰術機降,從面給步兵的戰鬥行動帶來了立體性質。
(二)合同戰鬥的產生使步兵的編制裝備和戰鬥性質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20世紀初,陸軍的構成仍很簡單,基本力量是步兵和騎兵,同時也出現了大量的炮兵和少量的工程兵。步兵作為陸軍的基本兵種,在戰鬥中擔負主要的戰鬥任務,其戰鬥行動主要依靠徒步戰鬥,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與騎兵協同配合,進攻時步兵主要擔任正面突擊,騎兵則多擔任穿插迂迴攻擊和追擊。防禦時步兵堅守陣地,騎兵則實施機動突擊。步兵的基本武器裝備是步槍,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輕、重機槍和部分自動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步兵的編制基本穩定在班、排、連、營、團、師、軍等七級,有的國家還編有步兵旅一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隊的合成戰鬥能力增強。一些國家軍隊的師、軍兩級已發展成合或戰術兵面,戰鬥方法逐步脫離步兵範疇,合同戰術萌生。隨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新的兵種不斷湧現,專業兵種的數量不斷增加,軍隊的合成程度不斷提高,步兵在軍隊中的比重逐步減少,由原來的60-70降到40~50。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炮兵和裝甲兵的比重劇增,通訊兵、工程兵、防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