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幼主最忌大臣擅權,對內廷事務指手畫腳。高拱此時整治司禮監,定然引得內猜外疑,惹禍上身。
二、高拱開誠布公,防備宦官專權,實乃社稷肱骨之臣,可惜其剛愎自用以致狼狽收場。
三、高拱陷於猜忌時,張居正完全可以摒棄舊怨,調停平息這場風波。
從這些評論來看,有為張居正辯解的,有為高拱開脫的,也有各打五十大板的,但對高拱剛愎自用、偏激、自毀毀人的性格缺陷倒是眾口一詞。
高拱的失敗,源於他沒認識到在封建皇權制度下,無論首輔大人權勢多麼顯赫,權力來源依然是皇權。穆宗的突然駕崩使高拱瞬間失去最大靠山,而皇權重新洗牌的結果必然有人歡喜有人愁,惜乎高拱沒能認清大勢,又給政敵落下致命口實。時也?命也!
誠如談遷所言:宮府本應一體,皇帝年幼,各方倚靠宦官實乃常情,身為內閣輔臣應沉心靜氣暗加查訪,待抓住確鑿證據之時再行糾劾。高拱初政不失為社稷之臣,但不久就與張居正為敵,同室操戈,失去得力盟友,怎能不遭人嫉恨?
隱忍多時的張居正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利用並聯合與高拱有隙的司禮監太監馮保,把高拱推倒在地,結束了內閣中的明爭暗鬥。
嘉靖中葉以來,內閣的內訌已持續了三十多年,重臣之間發生的相互爭鬥,往往會發展成相互仇殺的流血事件;而隆慶、萬曆之際的因緣際會,造就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最後的贏家
晚明政壇波詭雲譎,在每次激烈搏鬥的重大戰役中,張居正都能站穩腳跟,最終成為隆慶九相中笑到最後的贏家。有此成就,固然有他善於斟酌得失、縱橫捭闔的政治天賦的作用,也與他低調沉穩、步步為營的行事風格息息相關。
高拱倒臺,張居正為了避嫌,做出姿態與高儀聯名上疏,請皇后、皇貴妃、皇帝收回成命,挽留高拱。
他希望皇上能考慮到高拱是顧命大臣,歷事三朝三十餘年,小心謹慎,沒有明顯大過就被罷斥,有失天下人心,也非先帝付託之意。
奈何此時所有努力,早已改變不了小皇帝的決心:&ldo;卿等不可黨護負國。&rdo;萬曆帝執意不從,上疏的人也只好作罷。
第二天一早,高拱趕去辭朝。
張居正前來送別:&ldo;我為高兄申請馳驛行。&rdo;
所謂馳驛行,即高階官僚外出享受公家驛站交通的優惠特權。高拱好歹也是先帝的恩師,離京時要體面一點。
高拱雖已落寞,卻也不改桀驁本色,回絕道:&ldo;走就走,幹嗎還要馳驛?&rdo;
還順便挖苦他一句:&ldo;太嶽如此,莫不怕&l;黨護負國&r;的聖旨再出!&rdo;
張居正尷尬地搖頭苦笑。
就這樣,高拱成為有史以來,以最快速度被新皇帝驅逐出朝的顧命大臣。他狼狽辭朝後,倉促乘一騾車,踏上返鄉的歸途。
壯麗宏偉的國都,被夕陽鍍上一層金光。
張居正望著高拱遠去的背影,一股悲涼感頓時充滿全身。在聽旨之初,他或許還暗自高興,可此時此刻,他已說不清是喜是悲,抑或是憂。歷經血雨腥風才站到權力巔峰的他,會不會將來也有一天如高拱一般落下個淒涼收場?
兔死狐悲,張居正回朝後仍不遺餘力地為高拱&ldo;乞恩馳驛行&rdo;:大學士高拱原籍河南,去京師一千五百餘裡,長途跋涉,著實艱苦,伏望皇上垂念舊勞,特賜馳驛回籍。
這個請求很快便得到了恩准。
後世多少人為這兩位不世出的能臣沒能合心報國而扼腕嘆息。更有甚者辱罵張居正背信棄義,賣友求榮,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