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甲午之殤 (第1/3頁)
權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蘇治繼續講解道,
“甲午戰爭是一場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
咱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詳細瞭解。”
“第一階段: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至九月。
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圍繞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展開。
當時的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產生嚴重分歧,最終演變為全面的軍事衝突。
陸戰方面,平壤戰役成為了本次衝突的焦點。
清朝軍隊在朝鮮原本是有一定的駐軍的。
但在戰爭開始時,由於日軍不宣而戰和突然襲擊,清軍很快便處於劣勢。
在平壤城內,
清軍在內城、中城、外城以及東北城的關鍵堡壘中,均有駐守。
然而,由於自身指揮系統的混亂,
加上主帥的失職,
以及日軍的強烈攻勢,
清軍很快便失去了對戰場的控制。
最終,平壤失守,清軍被迫大規模撤退。
日軍得以迅速推進並佔領了朝鮮全境。”
“海戰方面,黃海海戰是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事件。
9月16日,為了增援在朝鮮的清軍,北洋水師出動了包括定遠、鎮遠、經遠等12艘戰艦。
其中有:鎮中、鎮南2艘炮艦,福龍等4艘魚雷艇,共計18艘艦艇的強大艦隊。
這支艦隊由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率領,負責護送5艘運兵船至大東溝。
然而,在17日返航的途中,他們意外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同樣有著強大的陣容,其中包括吉野、高千穗等12艘軍艦。
雙方艦隊在黃海上遭遇,戰鬥一觸即發!”
“北洋艦隊原採用‘鱗次橫陣’,
以發揮艦首大口徑重炮的威力,
但在臨戰時刻卻改為了“人”字陣形。
而日本聯合艦隊則選擇了‘單縱陣’,
從北洋水師陣前斜插而過,
以充分發揮其艦側速射炮的優勢。
當日12時,兩艦隊逐漸接近,距離縮短至3000米時,海戰正式打響。”
蘇治解說到這兒,影片畫面再次發生變化。
鏡頭緩緩從烏雲密佈的天空下拉開,逐漸展現出遼闊且波濤洶湧的黃海海面。
海面上,北洋水師的艦隊若隱若現,龍旗在海風中飄揚。
戰艦甲板上,
士兵們不停的奔跑著,
他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
另一邊,日本聯合艦的軍艦正以“單縱陣”迅速接近北洋艦隊。
單縱陣的好處,就是將所有船首尾相接,
指揮官只需要指揮最前面的船即可,
後面的只需要追著前面船的尾部走就行。
需要轉彎變陣時前船打旗語,接下來所有船跟著給下一艘打同樣的訊號即可。
敵軍接近後,北洋艦隊便立即改變航向,呈“人”字形迎戰。
鏡頭逐漸拉高,鳥瞰整個戰場。
萬界空間裡的觀眾們,此刻全都緊張的屏住了呼吸。
哪怕已經知道北洋軍隊會敗,但他們心中還是忍不住的為北洋艦隊吶喊、助威。
影片中,
隨著雙方艦隊距離的縮短,日本聯合艦隊率先開火。
炮彈在天空中劃出長長的弧線,落向北洋艦隊的戰艦。
北洋艦隊也毫不示弱,重炮齊射,炮火轟鳴中,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鏡頭瞬間切換到了北洋艦隊的一艘戰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