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二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東陽不安地問道:“啟奏陛下,臣斗膽問陛下,是何人彈劾劉尚書?” 朱厚照看過劉大夏的履歷,知道李東陽和劉大夏是同鄉,所以他們倆也是天然的一隊,李東陽站出來問這個問題,他毫不意外。 他盯著李東陽看了許久,口中吐出了幾個字。 “吏部左侍郎,焦芳。” 其實在朱厚照看到焦芳的彈劾時,他也有點不知所措,劉大夏不是燒燬海圖嗎?怎麼又成了藏匿海圖呢? 但是焦芳和劉大夏都是天順八年登進士第,他們是同年,還都是庶吉士,同在京城,所以焦芳所言理應是正確的。 而且朱厚照在焦芳上書之後,查過《大明律》卷三《吏律》,其中有這麼一條規定。 “凡棄毀制書及起馬御寶聖旨,起船符驗,若各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者,斬。若棄毀官文書者,杖一百。” 他又找到了《大明令》,其中對於官員犯仗罪有著詳細的處罰,這些條例相當於現在的行政處分。 一共分為四個級別,六十仗,降一個級別;七十仗,降兩個級別;八十仗,降三個級別;九十仗,降四個級別;全部解除現任職務,流官降為雜職,雜職調到邊遠地區任職;如果官員是因為犯公罪而達到杖九十的,不解除職務,只是記過。 但是如果達到一百仗就不一樣了,官員被仗責一百,無論公私罪,永不敘用。 也就是說如果劉大夏真的毀壞海圖了,那麼憲宗時期應該會有記錄劉大夏被仗責,並且將劉大夏開革出官員隊伍,但是朱厚照查了憲宗時期的記錄,跟此事相關的記錄也沒有記載劉大夏被處罰過。 而且《大明令》和《吏律》之中還有規定,“凡遺失釗書、聖旨、符驗、印信、巡牌者仗九十,徒二年半,若官文書,仗七十……責尋三十日,得見者免罪……” 這就很有意思了,只要是毀壞和遺失,都會受到嚴重的處罰,但他偏偏是藏匿,只要及時的放回就可以了。 所以劉大夏當時也是熟讀了各種律法,保證自己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還不會受到處罰。 現在他不僅沒有被開革出官員隊伍,還一直做到了兵部尚書,這就足以證明了一部分。 還有一點,劉大夏在兵部當職方司郎中時,汪直是西廠提督! 當時是汪直提議給朱見深重新下西洋政策的,如果劉大夏真燒了,按照汪直的個性,怎麼可能放棄這個機會,還是有著正當理由的機會。 而且明朝還有一本重要的軍事書籍《武備志》,成書於天啟元年(1621年)。 茅元儀為兵部尚書孫承宗所重用,他能在兵部看到各種存檔,《武備志》中就把鄭和的海圖資料收錄進去了,這也是從側面說明了鄭和海圖在明朝還是存在兵部的。 李東陽站起來微微低頭,拱手說道:“陛下,臣深知劉時雍的為人,憲宗年間匿征討安南文書,是為了朝廷不開兵事,也是為了天下百姓著想,海圖一事也是為了天下百姓,如果朝廷重新下西洋,將會加重百姓們的負擔,劉時雍乃是忠君為國啊。” 朱厚照在心裡搖了搖頭,禁止重新下西洋是為了天下百姓? 在剛開始的時候朱厚照也是這麼想的,鄭和開著寶船滿世界溜達一圈,只是為了宣示明朝的軍事實力,但是經過他的瞭解根本不是那樣。 明朝的海禁政策,禁的是私人貿易,而不是朝廷對外貿易。 朝廷可以透過壟斷的對外貿易獲得大量的金銀,否則的話按照明朝初年的財政情況,怎麼可能支撐得起朱棣的多次對外征戰? 穿越而來的朱厚照是最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錢根本支撐不了。 朱棣五徵蒙古,出兵安南,很難說不是靠著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錢支撐的。 而自從朝廷不下西洋之後,沿海的那些大家族都在涉及走私貿易,依靠著絲綢和瓷器賺的盆滿缽滿,他們都知道對外貿易是賺錢的,因為大明許多的特產,比如絲綢,瓷器,西洋根本就沒有。 這就相當於現代的高科技技術,你想要就得花錢來買,低價還不賣給你呢,有的是人想買。 明朝其實一直是處於貿易順差的,大量的白銀都是流入了明朝。 “忠君為國?”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