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自治州府 (第1/2頁)
言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往後,“大周天子”就是自治州府主政官吏的最高長官,管轄所有草原百姓。各部族首領由族內眾人經推舉產生,有利於打破世襲界限,更有利於草原的長久穩定與發展。
而草原百姓則同大周百姓一樣,可以參軍,亦可走科舉之路,也可透過經商致富,自此以後眾人生活在草原,與生活在大周境內沒有絲毫差異。
如此一來,草原百姓的生計就不必再侷限於畜牧一途,亦可隨意遷徙,自由往來於大周境內生產生活,一別原先受天氣地理影響而陷入冬日無食物的窘境。
“陛下,若是將草原部族列入主政官員之列,恐怕會影響施政的效率,畢竟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眾多官員僅能利用文字進行交流,平添了許多不便。”
吏曹院長範旻當朝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朝廷用人一事本就要慎之又慎,此事是他的職責所在,他不得不問。
“那豈不是更好?誰能先學會大周的官話,或者書寫大周的文字,吏曹院便將該部首領推舉為副官,都不用朕特意下旨了。”
柴宗訓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讓大周秩序潛移默化地植入草原,將其徹底改造為中原文化在草原的延伸。
“陛下,自治州府是否過於鬆散,臣請在州府之上仍按慣例設定一省,總督與巡撫一職則由大周官吏擔任,如此便可萬無一失。”
薛居正考慮得確實周全,若僅設定州府,大周管轄地雖密集,但分散,不如再多設定一省,稱自治省即可。
“薛卿的提議甚為周全,朕準了,此事著內閣與吏曹院共議。”
“臣等遵旨。”
“另,交運部也是時候派上用場了,即刻開始修建西遼故地至中原的馳道,定要做到草原各重要州府皆有主路通往中原,此事由王首輔親自盯著,朕不放心別人。”
王溥一聽,頓時心下一喜,柴宗訓對自己的信任果然還是排在第一位,此事明顯關乎大週日後的對外戰略,若能令往來大周與北境的時日大大縮短,待草原有變,大周軍隊頃刻間便可馳援前線軍隊,看誰還敢造次。
唐時,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自身的統治,選取了羈縻制度作為駕馭少數民族的方式。
羈縻制度,一種專門在少數民族居住區所採取的政治制度,其中透露出中原王朝以夷制夷的思想。在這一制度下,邊境地區的安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同時也使生活在這些地區計程車兵、居民和將領成為重要的軍事資源儲備,壯大了中原政權的軍事力量。
但是,這一制度實行的基礎是,中原政權本身就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夠確保自身在這些地區的統治性地位,否則羈縻制度也僅是紙上談兵。
自治州府相比起羈縻制度來說,優就優在摒棄了“以夷制夷”思想,將廣大草原部族歸於中原政權的政治制度之下,與中原融為一體,不分你我。
柴宗訓利用自治州府管轄西遼故地,還有一層重要的原因,即為了往後攻取回鶻之地做準備。
此處的回鶻與唐時不同,稱作甘州回鶻,又稱河西回鶻,是由河西地區回鶻人,以甘州為中心建立的民族政權。歷史上,河西回鶻於公元1028年被西夏所滅,政權存在一百八十年。
唐時,回鶻上層發生內訌,國力垂危。外族乘機發動進攻,回鶻可汗國滅亡,回鶻人紛紛逃離故地,有一部分進入河西,統稱河西回鶻。進入甘州的一支最強,故名甘州回鶻。
甘州回鶻建立政權後,統領河西各回鶻部落。最高統治者為可汗,採用漢族官制,設有宰相、樞密使等職務。可汗統領下的部落中設有首領,“分領族帳”。
甘州回鶻曾一度尊中原王朝為舅,並不斷遣使進貢,以取得冊封和厚贈縑帛。後唐、後晉都曾冊封過河西回鶻可汗,證明他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