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5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焰色實驗中知道,鈉鹽放射出明亮的黃光,鉀鹽則呈紫色,鋰是紅色,銅是綠色……等等。將這些光線透過分光鏡投射到螢幕上,便得到光譜線。各種元素在光譜裡一覽無餘:鈉總是表現為一對黃線,鋰產生一條明亮的紅線和一條較暗的橙線,鉀則是一條紫線。總而言之,任何元素都產生特定的唯一譜線。
但是,這些譜線呈現什麼規律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律,卻是一個大難題。拿氫原子的譜線來說吧,這是最簡單的原子譜線了。它就呈現為一組線段,每一條線都代表了一個特定的波長。比如在可見光區間內,氫原子的光譜線依次為:656,484,434,410,397,388,383,380……奈米。這些資料無疑不是雜亂無章的,1885年,瑞士的一位數學教師巴爾末(johannbalmer)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並總結了一個公式來表示這些波長之間的關係,這就是著名的巴爾末公式。將它的原始形式稍微變換一下,用波長的倒數來表示,則顯得更加簡單明瞭:
ν=r(1/2^2…1/n^2)
其中的r是一個常數,稱為裡德伯(rydberg)常數,n是大於2的正整數(3,4,5……等等)。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是一個十分有用的經驗公式。但沒有人可以說明,這個公式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以及如何從基本理論將它推匯出來。但是在玻爾眼裡,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它像一個火花,瞬間點燃了玻爾的靈感,所有的疑惑在那一刻變得順理成章了,玻爾知道,隱藏在原子裡的秘密,終於向他嫣然展開笑顏。
我們來看一下巴耳末公式,這裡面用到了一個變數n,那是大於2的任何正整數。n可以等於3,可以等於4,但不能等於3。5,這無疑是一種量子化的表述。玻爾深呼了一口氣,他的大腦在急速地運轉,原子只能放射出波長符合某種量子規律的輻射,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們回憶一下從普朗克引出的那個經典量子公式:e=hν。頻率(波長)是能量的量度,原子只釋放特定波長的輻射,說明在原子內部,它只能以特定的量吸收或發射能量。而原子怎麼會吸收或者釋放能量的呢?這在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比如斯塔克(j。stark)就提出,光譜的譜線是由電子在不同勢能的位置之間移動而放射出來的,英國人尼科爾森(j。w。nicholson)也有著類似的想法。玻爾對這些工作無疑都是瞭解的。
一個大膽的想法在玻爾的腦中浮現出來:原子內部只能釋放特定量的能量,說明電子只能在特定的“勢能位置”之間轉換。也就是說,電子只能按照某些“確定的”軌道執行,這些軌道,必須符合一定的勢能條件,從而使得電子在這些軌道間躍遷時,只能釋放出符合巴耳末公式的能量來。
我們可以這樣來打比方。如果你在中學裡好好地聽講過物理課,你應該知道勢能的轉化。
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從1米高的臺階上跳下來,他/她會獲得1000焦耳的能量,當然,這些能量會轉化為落下時的動能。但如果情況是這樣的,我們透過某種方法得知,一個體重100公斤的人跳下了若干級高度相同的臺階後,總共釋放出了1000焦耳的能量,那麼我們關於每一級臺階的高度可以說些什麼呢?
明顯而直接的計算就是,這個人總共下落了1米,這就為我們臺階的高度加上了一個嚴格的限制。如果在平時,我們會承認,一個臺階可以有任意的高度,完全看建造者的興趣而已。但如果加上了我們的這個條件,每一級臺階的高度就不再是任意的了。我們可以假設,總共只有一級臺階,那麼它的高度就是1米。或者這個人總共跳了兩級臺階,那麼每級臺階的高度是0。5米。如果跳了3次,那麼每級就是1/3米。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