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採訪 (第1/2頁)
陌予傾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嬴渠梁不自然地咳了一聲,要求記者換個話題。)
梁陌雨:那你覺得,自己和秦孝公有什麼不同?
嬴渠梁:我的選擇權比他更多了一些。有些事情,我是可以做出改變的。
梁陌雨:那你對你所做出的的選擇後悔嗎?
嬴渠梁:沒什麼好後悔的,我們已經是歷史中的人了。
衛鞅插嘴:怎麼越說我越聽不懂了?
梁陌雨:西漢賈誼有篇《過秦論》,說秦孝公有“囊括四海,併吞八荒之心”,你怎麼看?
嬴渠梁:野心他應該是有的,只可惜逝世得太早,這個雄心他沒能完成。
梁陌雨:歷史上商鞅能不能算是個完美主義者?
衛鞅:應該不是,其實在許多方面他做的都不算太好。他不會是一個好父親,好丈夫,也不會是一個好臣子。他一直都在按自己的意願辦事,這樣一個冷酷的執法者,身上可能是會有很明顯的缺陷的,但人無完人。
梁陌雨:不管是商鞅還是秦孝公,歷史上對他們的記載都很少,依據留存下來的史料,怎麼才能夠對他們做出全面和系統的評價?
衛鞅:為什麼要評價他們呢?歌功頌德嗎?還是攻訐謾罵?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看透另一個人。他做出的事,說的話,做的選擇,全都是事出有因的。你想要評價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進而瞭解這個人的性格,站在他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但很遺憾,沒有人能夠了解商鞅和秦孝公的一生,因為他們早已經是過去式了。就像你所說的,史書上的隻言片語,沒辦法對他們進行如實地還原了。
嬴渠梁:說的很對。就比如商鞅誘詐公子卬,因此許多人質疑他的人品,指責他道德低下。但後世史官怎麼記載的呢?他只會說結果,商鞅坑了公子卬,但是起因、經過呢?隻字不提。或許歷史上商鞅也真的有過兩難境地,也真的做過掙扎的抉擇。
梁陌雨:那你認為如何看待商鞅的功與過?
衛鞅:功大於過也好,過大於功也好,還是那句話,對商鞅來說,這些都已經是過去式了。他是一個強臣,權臣,但同時也是一個孤臣。他作為一個先行者,在秦國,可能只有秦孝公理解他的創新理念。所有人都對他產生過質疑,但有些事,他還是做了,不計後果地做了。
嬴渠梁:商鞅身上的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也很明顯,這樣一個人,他是至明的,他也知道有些缺點可能是致命的,但是他沒有改正。這可能就是做一事,忠一事,才能成一事的信念吧。
梁陌雨:歷史上有個叫趙良的人來勸諫商鞅,讓他功成身退,避其鋒芒,商鞅卻沒有聽,五個月之後他被車裂。如果商鞅當時聽勸了,那他會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結局?
衛鞅:我認為不會。他得罪的人太多了,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沒有好下場的。那你說他不會造反麼?我個人感覺也是不可能的。軍權不在他這兒,靠他那點子封地去抗爭,打不贏的。
梁陌雨:有個成語叫作法自斃,能不能用來形容商鞅最後的結局?
衛鞅:可以吧。
梁陌雨:後世韓愈有篇文章中說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那麼秦孝公算不算是商鞅的伯樂?
衛鞅:肯定算。沒有孝公就沒有商鞅,他們兩個是互相成就的。
嬴渠梁:(小聲嘟囔)其實也不一定。
梁陌雨:商鞅變法確實使大秦由弱變強,但他的一些政策在後世看同樣會有很多的弊端,你是否這樣認為?
衛鞅:肯定的啊。那些變法內容是弱小秦國快速成長起來的必然選擇,因為商鞅要對他的頂頭上司孝公還有秦國人民負責的,那這些變法後的成就就是他的底牌。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