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雲小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插一章節進來,開始沒打算寫的,畢竟在農村居住生活了二十多年,也算半個農村人了,幼年確實有見過交公糧的事,剛好無意中又刷到了交公糧的影片。
在90年代之前,在那個年代農民不但交公糧,還有農業稅,交提留。學生要交學費和學雜費,還有附加費。這些費用都能互相抵扣相關稅費。
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交,不清楚,有時間會去查下,什麼時候結束也不清楚,都是懵懵懂懂的就過去了,小時候交公糧這些事都有印象,只不過不用去糧站,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來村收公糧,和收棉花,菜籽一樣,工作人員會用口咬幾下,判定乾溼和質量,質量差的,價格就會低點。
一年四季村裡都會有大船過來拉東西買賣,糧食,棉花,菜籽都是走船運出村子的,大船就停靠在我家對面的河堤下面。雖然就相隔百來米以內,還是會用獨輪雞公車運糧過去,沒有用扁擔和籮筐挑,可能用獨輪車可以多運幾袋,我家只有母親不用交公糧,她是老師,後來由民辦老師轉成公辦老師了,大家都說母親是吃國家糧的,當時一直不明白,什麼叫吃國家糧,上初中以後,同學都是說我家有吃國家糧的,我當時還比較納悶,有什麼區別。
一樣的有時候吃不飽,糧食不夠吃的時候,吃紅薯飯和餈粑,豆皮都是混著吃,涼瓜和紅薯,餓的時候,都是直接生吃,還有米泡兒泡水吃,肚子餓了,就使勁喝河水,父親從門前的河堤的河裡挑的,河水還要等幾個小時才能喝,等泥沙沉到水缸底下,三五天清洗一下水缸,把泥沙撈出來。
90年代家家戶戶都要給國家交公糧,是那個年代農民的應盡義務,糧食從地裡收上來以後都是把乾白淨最好的糧食交給國家,供養城市人口。
也難怪99年全村搬遷的時候,有很多農戶搬遷不出去,可能就有欠國家公糧的,還有農業稅和村裡的提留,農村當時的土話叫提留,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我們學校上交的附加費就能低村裡的提留和農業稅。
收成不好的時候,估計交不了公糧,只夠自己一家人吃,欠國家稅費多了,到搬遷的時候,搬遷安置費用,首先就得抵村裡的提留和各種稅費,還好我家不欠多少稅費和公糧,喊搬遷,就直接搬到對岸四姨居住的村子裡了。
我大概看了下影片的留言,各地交公糧的細節不同。我們村還好,不用肩挑手提走十幾裡的糧站,因為村裡交通不方便,不用送糧站,直接有人過來村裡拉,而且就在我家門前的一條大河,只不過檢查人員會看糧食質量。
我記得有一回交公糧,不太乾的糧食看一下說曬一下,可一曬等能賣了,人家都開船走了,全村都是從四面八方過來交公糧,工作人員才不會管理,只收曬乾的糧食。
那個時候驗糧人員牛逼哄哄的,抓一把看著你順眼了說行可以過秤了,要看著你不順眼一會過來抓一把,說不行再曬曬,不知道有多少會被打回的,我家還好,反正不遠就在門前曬太陽,運糧船也在門前附近20米左右停靠。
其他村民一般都會有三四里路左右,我也估計全村六大隊,應該有三個地點收公糧,只不過是我現在單方面的推測,總不至於全村就只有這一個收公糧點,收棉花全村只有一個點這我是知道的,因為棉花和菜籽週期長,收公糧應該不會花太多時間,當然一切都是我的推測,沒有任何證據。
每年交完公糧,交了之後,有的家庭連自己都沒有飯吃,產量高的話還能交清,產量低的連公糧都交不清,一年到頭連飯都沒有吃的,年底一點餘額都沒有,說起來真的有點心酸,家家戶戶過年吃團圓飯,都是一桌子菜,最少十幾個菜,有聽說隊裡一戶人家過年,就做一個菜,燉一個缽子,當然也是聽說,沒有去現場驗證。
送糧食給國家,人民群眾都是滿腔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