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第1/2頁)
鐵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此同時,京市的學制改了,小學五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這使得城裡的工作崗位更加緊張了。
一個家庭四個孩子來算,大院裡這麼多戶人家的子女根本無法全部安排工作,當兵去也要符合身體條件,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去當兵的。
不說孩子願不願意吧,大院裡的孩子不可能個個都可以留城,要真是這樣,有一幫子的人要倒黴。
索性都不管了,讓各家的家長自己想想辦法,找門路,實在是沒法子的話,讓學校自行分配。
城裡的職工捨不得孩子的,都讓孩子頂職,從而可以順利留城,不過獨生子女家庭只是極少數,家家戶戶幾乎都有好幾個孩子,工作有兩份,最多加上爺爺奶奶的,有四份,這麼多的孩子怎麼分?
這就要看這個孩子在父母心裡的分量有多重了。也可以想方設法買工作,可一個工作至少得幾百塊,這幾乎是大部分工人家庭的全部積蓄了。
第70章
最近家家戶戶飯桌上談到的話題都是關於孩子畢業工作的事。
蔣喬家這天吃晚飯的時候,宋舒敏也說起了下鄉當知青的話題。蔣維均和宋舒敏都要上班,中午宋舒敏也不回來,能一家人聚在一起說話的時機,只有晚飯時間了。
宋舒敏嘆了口氣,說道:「楊翠翠要讓她二女兒和三女兒一起下鄉去。」
蔣維均想了一下,驚訝說道:「我沒記錯的話,王貴的三女兒王盼娣才十三歲吧。」
王貴就是楊翠翠的男人,宋舒敏經常跟蔣維均聊起大院裡各家的事,蔣維均對誰是的誰家孩子,誰家有幾個孩子,孩子幾歲都知道。
宋舒敏點頭,說道:「就是才十三歲,可看她的身板,連十三歲都不到,太瘦太單薄了。」
蔣喬也不胖,可她個子高,長得勻稱,現在八歲,說是十歲的孩子也有人信。
蔣維均抿嘴說道:「再讓念兩年書,再下鄉也不遲啊。」說完,又從搪瓷盆裡拿了一個雜麵饅頭嚼著吃。
宋舒敏直截了當說道:「楊翠翠可不想浪費那個錢讓女兒去讀書。聽說沒隨軍之前,孩子在鄉下老家的時候,就沒有上過學。」
「大的兩個女兒都是來了京市,楊翠翠看大院的孩子都去上學了,又有婦聯看著,才讓三個女兒去上學的。」
蔣維均又咬了一口饅頭,感慨說道:「重男輕女的思想要不得,這是封建腐朽的東西。」
宋舒敏好整以暇地瞟了蔣維均一眼。
蔣維均莫名其妙說道:「你那麼奇怪看著我幹什麼嗎?」
宋舒敏收回目光,看著手裡的飯碗淡淡說道:「沒什麼。」
宋舒敏沒有問過蔣維均想不想要個兒子,他是疼愛蔣喬,可兒子應該也是想要的吧?
宋舒敏是無所謂的,她從小就在外祖家長大,外公外婆恩愛一輩子,只要了一個女兒,兩個人一直認為男女是平等的。
宋舒敏活在這種氛圍裡,自然受到外公外婆的影響,她可不認為女人一定要給丈夫生個兒子。
可蔣維均沒有兒子的話,會不會影響家庭的和睦和夫妻之間的感情,這是宋舒敏擔心的問題。
蔣維均奇怪地問道:「那大女兒呢?楊翠翠最疼大女兒吧,讓小的兩個去鄉下受苦受累。」
蔣維均是個軍人,服從上頭的命令,對政府的政策毫無異議。可他心裡門清,城鎮的戶口有多難得,更何況是首都的戶口,一旦去了農村,戶口就落在地方上了,不再是京市人了。
農村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吃上商品糧,可見農村的日子不好過,要不然農村人怎麼都想進城來。
宋舒敏贊同說道:「第一個孩子難免會偏疼些。鄉下哪是什麼好地方,我去一趟吳家屯簡直就是在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