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生產火炮 (第1/2頁)
騎摩托車的路生凹特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火筒?這是什麼東西?"侯長史滿臉困惑,身為文職官員,他對軍中兵器的認知確實有限,因此發問。
火筒這一稱呼,在大陳國是對早期火炮的俗稱,由於最初的火器形制各異,其中以筒狀最為常見,故而在大陳國有此稱謂。在陳華記憶中的另一個時空,火筒也被稱為火銃,其歷史可追溯至宋朝,至元、明兩代,火銃技術已日趨成熟,特別是在明朝末年,明軍已經大規模配備火器。
然而,儘管明軍裝備了相對清軍更為先進的火器,大明朝最終仍走向了衰亡之路。這使得陳華深知,武器雖重要,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終究在於使用武器的人。這段時間以來,他深刻體會到,統治的根本在於凝聚民心,唯有使封地百姓團結一心,做到令行禁止,這才是穩固統治的基礎。
當然,在民眾歸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軍事力量,採用更為先進的武器裝備,這樣的軍隊才能無往而不勝。
“這火筒嘛,侯長史不久便會明白它的真面目。”陳華與申洪濤交換了一個眼神,突然笑著說,“不過這火筒的名字實在太過質樸,不如我們就稱之為火炮吧。火炮,這個名字聽起來更響亮些。”
申洪濤聽後略一愣神,隨後點頭贊同:“這個名字的確更加氣勢磅礴。”
申洪濤提出火炮防禦策略,顯然對此有所研究,陳華接著詢問:“申司馬既然提到火炮,是否通曉其鑄造之法?”
申洪濤略顯尷尬地回應:“下官對火炮的鑄造並不精通,只是有幸見識過火筒,或者說火炮的威力。一發炮彈射程可達三百米左右,如若填充石彈,可造成大面積殺傷。”侯長史聽罷,啞然失笑,質疑道:“說了半天,你並不知道如何製造火炮,那又如何能實現城堅炮利呢?”
申洪濤顯得更為不好意思,他意識到自己忽略了當前技術條件的侷限性,並非身處帝都。
“你們不瞭解,本王卻略有知曉。”陳華淡然一笑,他試圖探究大陳國火炮技術是否與他記憶中的那個時代相仿,而申洪濤不清楚,他也便不再追問。
“殿下竟有這等知識?”侯長史和申洪濤異口同聲地表示驚訝。
陳華點頭肯定:“沒有點看家本領,本王怎敢誇口死守原州!”申洪濤滿臉興奮:“倘若能在原州城牆上佈置上百門火炮,並配以恰當指揮,原州城定能固若金湯。”
然而,陳華苦笑一聲,上百門火炮談何容易,火炮不同於板甲,其重量動輒數噸。在材料效能不足時,只能透過加厚加粗炮管來減少炸膛風險。雖然京州鋼鐵工業已取得一定進步,但鑄造火炮仍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活,首先就面臨材料選擇的問題。
這次他計劃生產火炮,自然不會滿足於現階段大陳國火筒般的土炮,那種射程僅三百米的火炮在他看來簡直不堪一擊。在無法確定西方、倭國及蠻族科技水平的情況下,他只能憑藉自己的知識儘量提升新火炮的效能。即便如此,根據他的估算,最多也只能達到明朝末期紅衣大炮的水準。
科技庫中雖存有各種火炮的製造方法,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在京州缺乏更進一步所需的材料和鏜床切削技術,製造更高效能的火炮還需要一段探索的過程。目前要生產類似紅衣大炮的銅炮或鐵炮,只能採用鑄造法,而這需要精密的炮模製作,其難度不亞於大炮本身。
“上百門?能夠造出十門火炮,本王就已經心滿意足了。”陳華不禁嘆息,火炮從零開始研發和試驗階段可能就需要耗時數月,而且火炮的操作也需要專門訓練的炮兵。
申洪濤並未反駁陳華的觀點,他也明白即便是帝都少府監,在當前條件下生產火炮也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是京州。於是,陳華轉移話題:“關於火炮之事暫且不提,申司馬,對於建造堡壘,你是否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