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自負盈虧 (第1/4頁)
十七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散了朝會,文武百官自然是各歸衙門處理各自手上的公務,皇帝則是回了乾清宮。
至於朱高熾這個太子,則是回到了東宮,和朱瞻埈聊著關於開海的事情。
只是兩人話題裡聊得最多的卻不是關於海商的話題,而是匠戶。
既然決定放開海禁,發展海外貿易,這貨物的來源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而大明的工匠大多都是匠戶,是受到官府管制的,所以不解決匠戶的問題,海貿的開展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明初時,朱元璋沿襲元代的戶籍制度,將人戶分為民、軍、匠三等。
其中匠籍全為手工業者,軍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衛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者,稱為軍匠。
從法律地位上說,這些被編入特殊戶籍的工匠和軍匠比一般民戶地位低,他們要世代承襲,且為了便於勾補不許分戶。
匠、軍籍若想若想脫離原戶籍極為困難,需經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而且比起農戶多多少少還能夠種地養活自己來說,匠戶的日子要難過的多。
匠戶隸屬於工部,分輪班匠、住坐匠二類。
明初規定輪班匠須一年或五年一班輪流到官府匠作局、院服役,每班平均三個月,住坐匠則是每月赴官府匠作局、院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則須月出銀一錢由官府另僱他人。
匠戶應役時,“每日絕早入局”在官吏監督下造作“抵暮方散”,工作十分的辛苦。
其中有一部分全家都需要入局造作,他們多是原來被俘的工匠或被抑逼為工匠的俘虜,除了官府發給的鹽糧和偶爾賞賜的衣物之外沒有其它收入,因而生活艱難、衣食不給,常常發生質典子女之事。
另一部分是工匠自身入局、院應役,得到一份鹽糧;工餘可以回家和家屬一起工作,自行買賣。
他們多是從民間簽發的匠戶,其處境比前者好些。但是管理局、院的各級官吏,往往巧立名目,“捕風捉影,蠶食匠戶,以供衣膳”。
所以不論哪一部分匠戶所受剝削和壓迫都很沉重,只是程度有些差別。
而且匠戶在身份上是父死子繼、役皆永充,除了可免除一部分雜泛差役外,正役和稅糧並不能免除。
“……也正因為如此,匠戶的日子大多比農戶更苦,逃戶眾多,屢禁不絕不說,更重要的是他們應役當差的時候大多應付差事,敷衍了事,致使朝廷的匠作局效率低下,產出的東西也質量參差不齊。”對於匠戶是個什麼情況,被朱高熾特意叫來的工部尚書宋禮自然是清楚的,出於知道朝廷即將開放海禁,對於匠戶政策必然會有所調整的緣故,宋禮也就沒有在朱高熾面前隱瞞匠戶的情況。
聽著宋禮的講解,朱高熾的胖臉上也浮現出一絲不忍,隨後嘆息道:“雖是如此,但朝廷需要有人勞作,製造兵甲杖器,卻也免不得讓百姓受到壓榨盤剝,難有兩全其美之策啊!”
在生產力低下的封建時代,國家想要大規模的製造武器裝備或者其他東西,匠戶和匠作局的制度存在,是一種必然。
或者說封建社會本身就是建立在對普通百姓和民眾的壓榨和剝削的基礎上的,所謂仁君也只不過是將這盤剝、壓榨的力度降低一些,讓百姓的日子能夠過得下去而已。
只是對於這種情況,朱瞻埈卻又有不一樣的看法。
他對宋禮問道:“宋尚書,不知道我在定淮門外的那些工坊如今運作的如何?工坊的工匠日子過的又怎麼樣?”
“回鄭王殿下的話,您在定淮門外的工坊之前已經在皇上的旨意下進行了擴建,目前已經是大明最重要的匠作工坊之一,新軍的兵器、甲冑全都賴此處生產。”宋禮對於定淮門外的工坊也是十分的在意的,畢竟這裡是大明目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