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胡適在已有點愧疚感之時,恰又遇到好幾個洋人都婉責他太不入世,沒有盡到知識人應盡的「社會的良心」之責任。1921年6月,胡適與訪華的美國社會學會會長狄雷(jas q dealey)交談。狄雷很不贊成當時中國的分權趨勢,並告訴他:「中國今日所需的是一個『國家的有力政府』」。狄氏尤其「很責備我們留學生不作領袖的人才,不能作有力的運動」。狄雷的話在同一時候也得到杜威的支援。杜威在1921年6月30日北京為其送行的大會上盛讚中國讀書人趨新不守舊,但他認為這還不夠,「還希望有活動的能力,實行的精神」。如無後者,前者也無用。杜威特別以好政府和好教育的互為因果為例,指出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迴圈問題,理論上永遠解決不了。「要想解決,只有下手去實行。」兩個月後,胡適到上海,那裡的名記者、美國籍的俄羅斯猶太人索克思(e e kolsky)在家中招待他吃飯。胡適記載他們的會談道:索克思「很有才幹,對中國很熱心。他頗責備中國的智識階級,其實不錯」。[14]洋人都在責備中國讀書人,而胡適也有了同感,這又是他談政治的動力之一。
可以看出,胡適談政治,決不是什麼不得已。這裡面有他個人的因素,也有外在環境的因素。但胡適自己的因素是主要的。不論是自認傳統計程車還是現代的知識人,他對國是都不能不關懷,而且他確實也一直在關懷。胡適本來就有「議政」的願望,而自我壓抑已久,後來已到「忍不住了」的地步,當然也就乾脆談起來了。不過,胡適最初的談政治,是因朋友陳獨秀被捕,不得不接辦陳主持的政治刊物《每週評論》。由於來得較突然,他最初所談的政治,還是偏於思想一面,他自己起初並不視為「政論」。這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問題與主義」的爭論。
二 問題與主義
「問題與主義」是學術界討論得較多的題目了。但絕大多數的文章著作,包括胡適自己的看法,都有極強的倒著放電影的傾向。雖然遣詞用字不甚相同,直到不久以前,大陸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和後來的胡適自己都是把這看作自由主義(或別的什麼資產階級的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一次重要鬥爭,在這一點上雙方有驚人的一致。其實如果我們學一下胡適將歷史截斷到1920年,假設大家都不知道此後的歷史發展,再看當時的情景,看法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這個題目的重要性就要下降。在胡適個人,他當年已明說這不過是他談政治的「導言」,離「本文」還差得遠。三年後做的《我們的主張》,大約才屬於「本文」部分,因為他在日記中說那是他「第一次做政論,很覺得吃力」。可知前此所做,還不算正式的政論。其次胡適也並無意與什麼馬克思主義者衝突,早期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李大釗都是他的好朋友。李氏那篇與他討論的文章就刊在胡適主編的《每週評論》上(該文字是通訊,連題目大概都是任編輯的胡適所加),這與研究系的藍公武(知非)的文章先發在《國民公報》上就大不相同。李文相當客氣,而胡適在「三論」中寫到李的部分有時不那麼委婉,也許略有後悔,特意補寫「四論」,專門談輸入學理的問題,實是正面回應李的主張。「四論」未及刊出而《每週評論》已被查封,胡適又將其送到上海的《太平洋》雜誌發表,並收入次年出版的《文存》,仍要讓大家知道他還有這個層面的見解。[15]
1922年胡適寫完《我們的主張》一文,忽然想到「此文頗可用為一個公開的宣言,故半夜脫稿時,打電話與守常[李大釗字]商議,定明日在蔡先生家會議,邀幾個『好人』加入」。胡適是學了很多洋規矩的人,又最客氣,半夜打電話,可知心中對文章頗得意,思緒還在激動;而更可見兩人的交情及李大釗那時在胡適心目中的重要。李大概是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