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閒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俊說話果然守信,他並沒有採訪向南,只是讓跟來的那個攝像記者,扛著攝像機,遠遠地綴在向南的身後,拍攝了一些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畫面。
幾天之後,在跟向南打了一聲招呼之後,他便和那個攝像記者離開了魔都,一起回京城去了。
這幾天時間裡,發生了幾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個是,來參加修復技術公開大會的老專家們,興致勃勃地在魔都遊玩了兩天,就都各自回博物館去了。
臨走之前,有一些老專家還熱情地邀請向南,有空就到他們那裡去轉轉,指導指導工作。
這其中的含義再明顯不了,老專家們已經將向南當作了同一層次的人物。
向南,這個國內最年輕的專家,他的古書畫修復技術,也算是得到了業內大佬們的認可。
第二件事是,魔都博物館接收的那批捐贈文物,十多件紙質文物也在那幾日全部修復完畢,一部分送入倉庫妥善館藏,一部分則是列入了展廳。
古書畫修復中心主任張銘,早已經沒有了當初向南剛來主持修復工作時,那種「看戲」的心態,如今對向南那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果不是向南公開了向氏「珠聯璧合」,估計他們整個修復中心的人,到現在還在修復室裡,埋頭對付這批捐贈文物呢,沒個一年半載,都別想好好休息。
不止是張銘,就是修復中心裡的那些個修復師們,也都對向南欽佩不已,別人有了修復絕技,那是藏都來不及,哪裡還會捨得公開出去?
可向南就毫不猶豫地公開了,而且還是全面公開,不做絲毫保留。
這人品,這情操,能不讓人敬佩?
第三件事,那就是向南和向氏「珠聯璧合」登上《華夏文化報》了!
《華夏文化報》,是國家文化部主管的一份國家級大報,它在文化界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就是這樣一份報紙,竟然在二版用了半個版的篇幅,報導了向氏「珠聯璧合」全球公開大會的盛況。
《華夏文化報》在編者按裡這樣寫道:
「……華夏優秀傳統文化,積澱著華夏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撐著華夏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
「……老一輩的文物修復師老去了,新一代的文物修復師站起來了;京派絕技『珠聯璧合』失傳了,向氏『珠聯璧合』出現了……什麼是傳承?這就是傳承!」
「……向氏『珠聯璧合』書畫修復技術,它不是孤立而生,它也不是發明創造,它更不是哪一個人拍腦袋得來的,而是我們站在先輩們的肩膀上,努力進取而來的。這就是傳承!」
「……向氏『珠聯璧合』,它既是京派絕技,它又不是京派絕技!這就是傳承!」
「……如今,我們年輕的修復師向南,將向氏『珠聯璧合』修復技術全面公開,這是不是傳承?是的,它也是一種傳承!」
「他打破了家族式傳承和門派傳承的侷限,將文化傳承推向了全行業參與的高度,讓文化斷層的可能性再一次大大縮小!這,才是傳承!」
「……」
《華夏文化報》的新聞稿見報之後,向南在文化圈裡聲名鵲起。
魔都和金陵的本地媒體紛紛全文轉載,甚至還有不少電視臺找上門來,想要再給向南做一個專訪。
向南連國家電視臺的採訪都推掉了,更何況是一些本地的媒體?
一連幾天,他都躲在修復室裡,帶著學生康正勇一起修復古書畫。
那些蜂擁而來的記者們,就交給張銘來應付了。
最後一件事,那就是,他已經忙完了古書畫修復這邊的事情,也是時候去拜訪江易鴻了。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