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船引 (第1/2頁)
1億在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換成是老皇帝或許有所顧忌,聽了高公公的勸解以後,多半會終止了收取關稅的想法。
永康皇帝就不同了,本就是十六七歲的年紀,意氣風發,越是有人阻攔越想辦成這件事。
不過,永康皇帝能夠登上皇位有著極其高明的權術,不是隻會殺人,知道收取商人和士紳商稅的困難。
別的不說,就是開放了海禁以後,怎麼設立收稅的條例,收取多少,全都是一項難題。
少說也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設立出來相應的律法。
永康皇帝興致不高了:“收取市舶司的賦稅,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只不過朝廷還沒有相應的律法,沒有幾年的時間給你慢慢設立律法了。”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收稅是一件很複雜的差事,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紕漏。
永康皇帝打退堂鼓了,不是因為知難而退,主要是沒有時間耗上幾年。
范進笑了,頗為自信的說道:“陛下應該看過微臣過去的考卷,早就在幾年前就已經在為開放海禁的關稅做準備了,如何陛下不嫌浪費時間,微臣便詳細說說如何徵收關稅。”
永康皇帝欣喜了,很滿意范進的未雨綢繆,提前想到了如何徵收海禁關稅。
倒不是范進提前想好了,根本不用想,有現成的律法可以利用。
他清楚的記得,滿清聘請一名洋人徵收海禁關稅,銀子多達兩千萬兩。
比起朝廷兩京十三省一年的白銀賦稅還多。
朝廷每年徵收的白銀,滿打滿算不過一千五百萬兩,摺合到兩京十三省,每省的稅銀也就是百萬兩上下。
永康皇帝揮了揮手,示意太監搬走了火鍋,搬過來一隻紅泥小火爐,開始在涼亭裡煮茶了。
晚來天欲雪,紅泥小火爐。
相當的有意境。
永康皇帝說道:“只要說的言之鑿鑿,朕在涼亭裡與你秉燭夜談都可以。”
現在是寒冷難耐的冬天,不是夜風涼爽的夏天。
永康皇帝說出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極大的恩寵。
范進就等這句話了,深吸一口氣,娓娓道來:“首先要設立船引的制度,也就是商船出入市舶司所在海貿碼頭的憑證,上面要清晰寫著背後東家的姓名、年齡、戶籍、住址等等詳細資訊,每張船引按照商船的大小收取十兩到上百兩銀子的,每年繳納一次。”
永康皇帝明白了,類似金陵商鋪經營需要辦理的憑照。
過去在白鹿洞書院讀書的時候,永康皇帝從同窗的嘴裡得知過一些訊息,知道海貿的發達,士紳每年派遣出海經商的商船何止上萬艘。
如果按照范進所說的船引來徵稅,只是船引一項,每年就能帶來數十萬兩白銀。
相當於邊關布政司一年的白銀賦稅了。
“好!”
永康皇帝精神一振,指著旁邊的繡墩能說道:“賜座。”
范進說完船引,一直在等待永康皇帝的反應,不知道自己的獻策能否得到欣賞。
聽到永康皇帝說了一個好字,又說了賜座。
范進放心了,這是朝廷大員才有的恩遇,通常只有紅服官員才能得到賜座。
藍服官員裡只有一些要害官職的官員,才能獲得皇帝的賜座。
范進不敢坐在永康皇帝的旁邊,等到太監把繡墩搬到涼亭的入口,又抬了一把大傘,遮住了外面的風雪。
范進走了過去,坐在臺階下面,比起永康皇帝的位置低了很多。
范進情緒高漲了起來,繼續說道:“商人的福船獲得了船引,有了出海的資格,接下來便是收取是關稅了,微臣大概分為三類。”
第一種還是按照福船的大小來徵稅,由船商承擔,叫做水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