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濟學裡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定律,叫巴萊特定律,也就是俗稱的二八法則。它指的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即20%左右,餘下的80%左右儘管佔大多數,但卻是次要的。
二八法則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包括管理學、心理學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在管理學中,通常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於它20%的專案;在心理學中,則被認為是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二八法則更是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20%的人手裡掌握著80%的財富;富人佔20%,窮人佔80%;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20%的人支配別人;80%的人被人支配,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人進入社會以後,便開始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努力上進,希望自己能從芸芸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那少數的富人,脫離窮人的命運。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很多事總是事與願違。
經過多年的折騰和拼搏,猛然回頭,卻發現自己依然還是窮人,那沮喪、不甘的心情溢於言表,然後要麼頹廢不堪,要麼仇富仇官,要麼繼續折騰,直到自己老得走不動為止,也要拼盡全力闖出一條血路。
很多時候,為什麼你越是努力,富貴距離你卻是越遙遠呢?你總以為是自己的原因,是不夠努力,是運氣不好,是選擇不對,就像古人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很少反思外界環境與自己的內在聯絡。
其實,離開自身,放眼周遭,深度分析就會發現,有一種貧窮是被設計好的,根源在自己身上,也在別人身上,是兩方面疊加的結果。自己是內因,別人是外因,內外結合下,才有了財富越來越遠的結果。
有時候,看似給你的是好處,實際上是挑起了你的慾望,讓你在慾望中迷失,在慾望中沉淪。一個人一旦被慾望控制了,便容易陷入攀比的泥潭。不管自己是不是擁有,都會花費代價去獲取,從而陷入窘迫中。
托爾斯泰用《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來喚醒人們不要被慾望迷惑自己,不要認為得到越多就會越幸福。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依然還有人執迷不悟。幸不幸福,不在於得到多少,而在於自己知不知足。
得到得多,物質生活固然更美好,生活的幸福在於內心的富足和無憂無慮。擁有大房子和豪車就幸福了嗎?就是富裕嗎?不是的,要看你得到這些的同時失去了什麼?如果失去健康和負債累累,那就是貧窮了。
為了所謂的安身立命之所,權威說要促進消費,不良商家說很有面子,於是你用超出自己的實力去達成他們的心願,把你所有的錢掏出來,甚至還搭上了幾十年的借貸,房子車子有了,可你回到了窮人的狀態。
你口袋裡的錢,換取了一些所謂幸福的東西,然後不得不逼自己不辭辛苦、不敢停歇地去賺錢。結果你會發現,你把之前的幸福和快樂丟了,只能苦哈哈地活著,而讓你消費的權貴和商人卻活得越來越滋潤。
這就是權貴和商人設定的陷阱,讓大多數人“花自己的錢,肥了別人的腰包”。當然也有自己的因素,你被陷阱忽悠,有了攀比心理,內心慾望被激發,這山望著那山高,看著別人畫的餅,就以為真的得到了。
有一種很滑稽的思維模式:“用別人的腦袋,思考自己的人生。”就如你遇到一群人給你點贊,誇獎你無所不能,你便真的以為自己很行。別人想要的只不過是讓你做出頭鳥,捧殺你而已,而你卻當真了。
別人對你的看法,是五花八門的。有些人說你好,有些人說你不好。不必在乎,你過得是自己的人生,不要因為別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的初心。讓別人做別人,讓自己做自己;踏實人生,不羨鴛鴦不羨仙。
無債一身輕,不要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