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空虛和浮躁,都是一種心理表現,因為生活中某些東西的缺失,或者對生活沒有目標和找不到生命的意義。缺少物質讓人無所適從會帶來空虛和浮躁,太多的物質讓人奢靡沉淪也會帶來空虛和浮躁。
道教認為“一切唯心造,心生則欲生,心靜則慾望”,強調“人心多渙散,一念皆純真”。也就是說,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過的製造者。一體雙面是人的本性,既有善的存在,又有惡的存在。
天使和魔鬼的結合,正是人的表現。人們常常形容天堂和地獄的分水嶺就在“善·惡”一念之間。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天壤之別,動機永珍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養性。
道教認為“天道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為人也”。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無。為人的核心便是要遵循自然規則,做到起心動念、行為舉止符合、順從事物的本性與規律,不可虛動和妄為。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行為規範,地以天為行為規範,天以道為行為規範,道以自身為行為規範。人遵循道的行為規範,就是遵循事物的內在法則,順應自然,寵辱不驚。
社會的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人性的貪慾也越來越壯大。慾望本就是生存的基礎,在越來越讓人迷醉的社會,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物慾橫流成為很多人追逐的終極目標,貪得無厭變成主流。
在層階固化和分配不均的作用下,一部分人掌握了絕對的資源,富裕有餘,另一部分人苟且偷生、艱難度日。層階高者壓迫著層階低者以保持其資源的獨有;層階低者因無法向上突破,總陷入自怨自艾中。
因為形不成挑戰,一部分層階高者便沉溺於物慾享受而忽略精神修養,出現心理上的極大空虛;一部分層階低者出於物質生活的極其低下,為生命而苟活,無力顧及精神的塑造,心態上形成了偏激與浮躁。
生活境遇完全不同的兩類人也因此出現了現實不同的感受,但其精神表現的結果卻都是異常相似的心理失衡和不知所措。不知道生活的方向在哪,不知道努力的結果是什麼,活著有什麼價值和意義。
從心理學上講,一個人不管是何種環境狀況下造成的心理空虛、偏激和失常,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行為上的出軌和偏差,甚至走向極端。若得不到及時的糾正或引導不當,極易可能出現傷人傷己的暴虐行為。
莊子說,萬物齊一,彼此影響,彼此同一。他人的不良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你的行為,而你的不良情緒也會或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他人的行為。別人的壓力、空虛、浮躁,你可以不當回事,但他帶來的影響不可忽略。
過去的不能再回來,還沒來的憂慮也無濟於事,把握好當下,才是最重要的。專心做好當下的事,享受當下擁有的一切,才是最好的選擇。讓你感到空虛、浮躁、偏激的壓力,你不放下,它就會一直糾纏著你。
空虛、浮躁、偏激是為物所累,更是為心所累。如果你內心能夠安然,坦然接受生活的一切,順其自然,正確看待人生得失和善於把握慾望的尺度,浮躁不安、空虛無聊就躲著你,內心的篤定,人生才安定。
慾望是無止境的,而人力有窮盡,並不是所有的慾望都能實現。有些慾望可遠觀不可近追,有些慾望既不可望更不可追。正確處理好慾望和人生的關係,保持平常心對待人世的風風雨雨和愛恨別離。
人生總有些東西是追逐不到的,也總有些擁有是無意義的。不管得到還是失去,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人生短暫,總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間徘徊,有時卻無能為力。世界不會因你的意志而改變,你努力過就無憾。
人生有太多的無能為力,不必傷懷。遵循自然規律就行,世間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