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華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拯救大明朝,難不難?
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答案。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眼裡,拯救大明朝太難了。
他接手的是一個完全腐朽的國家機器,面臨著太多太多不可逆的惡性迴圈。
外有皇太極、蒙古侵略,內有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
天災接連不斷、國家財政乾涸、政府公信力喪失殆盡、官員離心離德、商人賣國求榮、百姓揭竿而起、軍人毫無戰意。
這樣的一個國家,你讓崇禎皇帝朱由檢怎麼救?
時代的侷限性就是在這種時候、這種節點顯示出其重要性的。
哪怕是現在穿越的朱由檢,如果不能將目光跳出國內這個盤子,一樣救不了大明。
除非減丁。
但當目光離開國內,放眼世界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早已不同。
海上馬車伕荷蘭已經掌握了這個世界70%的航海貿易,後起之秀的英國已經接連擊敗了西班牙、葡萄牙,正在挑戰荷蘭人在海上的霸權,日不落帝國正逐步走向世界歷史的舞臺中央。
十七世紀的世界,何其波瀾壯闊。
和如此恢弘的大世比,皇太極,算什麼呢?
當朱由檢將目光對向世界,扭回頭再來看皇太極的時候,只會對其報以一聲蔑笑。
即使後者此刻仍然是大明,是他朱由檢最大的敵人。
但皇太極就和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一樣,他的目光,死死盯著眼前的盤子。
皇太極只想著滅亡大明,而他能想到的唯一辦法,就是戰爭。
這不能怪他,努爾哈赤十三副盔甲起兵創下這麼後金,這份成績刺激到了皇太極。
按照這種量算,皇太極擁有八旗幾萬大軍,怎麼也得開疆拓土十萬裡吧?
帳哪裡能這麼算。
兩塊錢一副手套工地搬磚日入兩百,可以翻一百倍。
五個億做生意一年能到十個億,就已經算是商界天才了。
皇太極和朱由檢面臨著同樣的困局,只不過他的國土面積太小,八旗制度的高壓統治下,遼民不會反他,所以內憂僅僅只是一個天災。
而外患方面更是沒有,朝鮮已經被皇太極打服,大明現在也不具備和後金打野戰的軍事實力,按說皇太極的條件要比朱由檢好的多。
可是後金有一點比不上大明。
他沒有出海口!
袁可立開創的東江鎮,牢牢的卡住皇太極的脖子,登萊水師的戰船終日在渤海上縱橫,杜絕了皇太極所有與外界聯絡的道路。
這就是眼界高低在戰略大局上的重要性。
十七世紀是屬於大海的世界,它不再屬於陸地,不再屬於傳統的農業、遊牧業文明,霸權正在向航海文明轉移、向工業文明轉移。
說的再難聽些,向殖民文明轉移!
倫敦街上那十幾個商人做夢都沒有想到,區區幾萬英鎊一紙許可,竟然會在二百年後讓他們的公司,統治著大半個地球!
若是隻討論開疆拓土的面積,那麼英國近現代的歷代國王,是不是都要比秦皇漢武更加偉大?
沒人會願意承認。
原因很簡單,沾了時代與科技的光,算不上自己的本事。
而朱由檢需要反思的是,為什麼他們擁有了時代,而我們,沒有擁有!
不單單是朱由檢這個皇帝要反思,整個大明從上到下所有人,都要跟著反思。
而反思的第一步,便是從翰林院開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國家的未來靠的就是一代換一代的年輕人,所以搞好教育才能搞好國家。”
朱由檢已經決心動教育了,己巳協約的簽署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