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去雲蒙書院,兩個目的,先去韋家莊子叫上賈茂,讓他看看上河村的養豬。
在寒雲的心中,計劃將上河村打造成養豬基地,負責豬的擴繁,然後再推廣到全縣其他村莊飼養肥豬。
上次經過上河村就發現,此地平地極少,多為坡地和碎石地,種植糧食算不上好田,搞養殖倒是一個好地方。
最關鍵,上河村的村民有養豬的習慣,在大唐非常少見。
至於雲蒙山,地勢、氣候、日照簡直就是一個上佳的茶園。可惜雲陽的百姓沒有種茶的習慣。要說大唐種茶哪裡強,向南看向劍南道【今四川】。
寒雲突然發覺他好忙,太多的後世農業科技需要推廣,太多的新品種需要培育。
到了韋家莊子,見到賈茂知道,昨日一天人均播種三畝,今日熟練一些可到四畝。五千畝全部播種完畢,大約三到五天。
寒雲知道玉米播種後七天內便可出苗,其後越長越快。至於具體的防病蟲、補肥、澆水等措施,在給賈茂的技術手冊上寫的一清二楚,寒雲相信賈茂比他更懂。
寒雲見一直在田邊檢查播種的賈茂問了一句:“先生,有一事需你與我同去。今日可否能離開一日?”
說實話,古代的農業專家和莊稼漢比他後世調研見到的盡心盡力多了,畢竟古代的百姓都靠田地裡的糧食生存。
“縣公有事請說,這裡有莊子的佃農帶著,那些前來學習的農夫大可放心。”賈茂輕輕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看著已經完成快四成的播種,感到一絲欣慰。
每年都是這些農活,耕地、播種、施肥、除草、澆水,不知為啥,今年幹得特別有勁。
“那就好。本縣請先生隨同去往上河村,共同謀劃在該村搞養豬。”寒雲知道大唐的農業專家可是種養、釀造樣樣都會。
賈茂萬萬沒想到,縣公剛開始種植玉米糧食,突然又開始搞起了養豬,那玩意兒怎麼說呢?
產仔母豬難養,養不好,一年能下一窩就謝天謝地了,還特能吃。小豬隻要能活下來,養大就相對容易多了,只是沒有足夠的糧食,單憑豬草餵養長得慢點。
古代養豬沒有後世的科學精準養豬和生產線養豬概念,可以嚴格控制母豬的懷孕、產仔,以及仔豬的存活率。後世一頭白母豬一年達到2.2胎,存活二十頭左右的小豬。
寒雲在後世調研養豬時知道,後世的白豬【常見兩種,一種叫DLY三元雜交,一種叫PIC五元雜交】從生下到出欄【90到100公斤之間】需一百六十八天。
上河村飼養的是中國黑豬,和白豬相比,具有產仔多,適應力、生存力和抗病強,肉質好,肥膘厚的優點,至少在唐代肥膘厚絕對是優點。
就是料肉轉化低,生長緩慢,從生下到出欄大約需要兩百多天。按後世的飼養成本,不炒作一點概念,提高售價,養黑豬就是一個字,虧,養很多黑豬就是四個字,血本無歸。
但是大唐的土地不算錢,環保不收費,人工低,豬草隨便割,待玉米價同粟米後,便可以考慮用玉米制造飼料,規模化養豬就不是問題。
至於豬肉價格,寒雲一點不懷疑大唐的肉食價格,一頭一百四十斤左右【摺合後世約90公斤,出欄重量】的毛豬,賣上四、五百文錢一點問題沒有。三頭豬的售價就等於大唐一戶農家年均收入。
【《太平廣記》記載:“唐龍朔元年,懷州有人至潞州市豬,至懷州賣。有一特豬,潞州三百錢,買向至懷州,賣與屠家,得六百錢。”龍朔元年和貞觀元年的糧價相同,均是鬥米五文。】
寒雲需要解決在雲陽推廣規模養豬的仔豬來源,所以他把目光看向了上河村,準備搞一個種豬場,專門生產仔豬。
寒雲第二個目的,是想說動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