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翰林院的寧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品書網www.vodt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歐戰落下帷幕之後,德意志帝國在混亂的局面中蛻變,見勢不妙的英法立刻組織干涉軍試圖扼殺那啥,然而卻沒能成功,只得悻悻撤軍。
且不考慮主場作戰的德國人佔有先天優勢,只看英法兩軍就知道這場干涉戰爭必敗無疑——血腥的歐洲剛結束,士兵們的厭戰情緒那麼高,誰樂意接著去送死啊?
幾年後,列強們齊聚華盛頓,商討有關海軍軍備的限制,同時考慮重新對待亞洲秩序的態度。
實際上歐戰結束後各大列強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美國人揚言要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力量,計劃在五年之內,建造137艘大小軍艦;英國人也不甘示弱,表示哪怕花光最後一便士,也必須要保證海軍處在世界第一。
不過美國人冠冕堂皇地表示,為了世界和平,必須要對各國的海軍力量進行明確規定,言下之意就要限制某些國家的海軍發展了。
這個矛頭指向的自然是大明。
大約二十年的發展已經讓大明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國家,即使她在許多方面都才剛起步,然而巨大的體量和龐大的人口總數讓老牌列強們不得不慎重對待。
尤其是美國。
追溯歷史的話,在十九世紀末,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結束之後,後者被迫把菲律賓低價賣給了前者。
也許當時的大明無力干涉二者的交易,可歐戰結束的時候卻不一樣了。
菲律賓這塊地方豈能被美國人佔著?那幾乎相當於堵在家門口了啊。
明美之間有關菲律賓的問題展開了前後持續十幾年的許多次談判,但是決心染指亞洲的美國人拒不讓步。
如此一直拖拉到了華盛頓海軍會議時,雙方才打算確定這個問題,因而大明是以歐戰中立國的特殊身份參與會議的。
條約草案中擬訂了美英中法意五國的海軍主力艦總噸位之比——美525:英525:中375:法175:意175。
也是說英美可以擁有525萬噸的主力艦總噸位,法意則為175萬噸。
法國與義大利倒是無所謂,法國的重點是陸地,而義大利則只需要維持地中海艦隊即可。
但英國與大明卻對這個離譜的草案非常不滿,參與商定的大明外交官差點當場掀桌子走人。
在被勸和以後,激烈的斡旋才真正開始。
大明海軍給出的底線是45萬噸,因此外交官在華盛頓會議上先刻意要求分配到與英美相同的525萬噸,這個要求自然無人同意。
美國方面表示大明最多分配375萬噸,大明外務官員則“略微鬆口”,稱可以下降到50萬噸,並一度咬死不鬆口,雙方不歡而散。
美國要同時顧及太平洋和大西洋,倘若按照對半分來算,太平洋艦隊可能只有25-30萬噸總噸位的主力艦,因而絕不同意大明能在噸位分配上佔太多便宜。
而英國方面則窺到了機會,再次試圖扮演一個攪屎棍的角色,其提議——既然大明方面不鬆口,那乾脆英美兩國的噸位都由525萬噸增加至60萬噸。
這個提議被法意兩國先後拒絕。
明美雙方在數日的糾纏後,在私下裡開始商議噸位分配,而大明方面也才真正表露了目的——菲律賓不能被美國掌握。
美國起初拒絕任何有關菲律賓的問題,但是在經過英法意的勸說後,終於勉強表態——如果大明方面可以把噸位分配降低到40萬噸,那麼可以考慮減少美國於菲律賓的“軍事存在”。
大明外務官員則繼續堅持不得低於50萬噸,除非美國方面同意將菲律賓非軍事化。
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美國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了這個要求,於是大明外交官也宣佈願意把噸位分配降低至435萬噸。